本书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作家曹聚仁整理成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本书多次再版,深受广大国学爱好者的喜爱。
为使读者对太炎先生的学问有更多了解,此次出版还收录太炎先生《论诸子学》一文。
......(更多)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人格,更名绛,号太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近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革命家,清末民初民族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
章氏一生讲学不止,弟子遍及天下,在当代国学研究界的影响巨大。本书选入其中后期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国学讲演之记录。全书严谨大方,足可窥见国学总体概貌之一斑,乃是国学爱好者、研究者最佳指引之书。
......(更多)
小识
第一章 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乙、治国学之方法
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第三章 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附录一
一、志疑邵力子
二、讨论白话诗曹聚仁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裘可桴
四、新诗管见(一) 曹聚仁
五、新诗管见(二) 曹聚仁
附录二
论诸子学
......(更多)
桐城派也懂得小学,但比较地少用工夫,所以他们对于古书中不能明白的字,便不引用,这是消极地免除笑柄的办法,事实上总行不去的。
我们更可知学术的进步,是靠着争辩,双方反对愈激烈,收效方愈增大。我在日本主《民报》笔政,梁启超主《新民丛报》笔政,双方为国体问题辩论得很激烈,很有色彩,后来《新民丛报》停版,我们也就搁笔,这是事同一例。
余论先秦子学,为“阶级之觉醒”,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见”,则此六百年之理学,亦可以一语括之曰:“大我之寻证”是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