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新诗话语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和发展的语境,认为作为新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本书将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宗教文化、政治维度、“地下写作”状态、现实与时代、身体书写、历史叙述、阅读与接受及诗歌教育等视为新诗的基本问题,并分别进行深入探讨;指出研究新诗语境的意义在于,在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的同时,以一种求真态度回到新诗“起源”,回到新诗生成和发展的复杂情境。
全书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目的不是要建立全面而宏大的体系,而是从新诗的历史与现象中拈出一些问题,往往由一个极小的剖面进入后展开思索和分析,穿越繁多材料,以自如的文字表述力图达到福柯所说的境界:“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号,而不是去评判;它召唤这些存在的符号,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
......(更多)
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等。
......(更多)
001 导 论 新诗话语的历史内涵与理论资源
上篇 话语的新诗观
002 一、诗歌史的遗产
008 二、新诗作为话语
016 三、语境的深层考察
下篇 现代诗学的基本问题
024 四、对“自明性”的抵制
030 五、重新回到起源
036 六、新诗的“问题”链
049 第一章 “沪杭道上”——中国新诗的视角转换
051 一、诗人的观看:视点和感受力
056二、震惊体验与“透视”能力
062三、“向内转”与写物方式的迁移
067四、诗歌中的“慢”:对速度的抑制
071 第二章 “汉英之间”——跨语际的诗意迻译及其回响
073一、“翻译腔”:直译与异质性
077 二、新诗遭遇语言欧化的辩难
081 三、句法、语感和现代意识
087 四、译诗的文化政治与新诗自我建构
091 第三章 或隐或显的投影——早期新诗中的宗教印痕
093 一、作为新诗文化资源的宗教
097 二、个体“积习”与书写“本色化”
102 三、情理冲突与主题路向的选择
106 四、别样的抒情质素和语式
109 第四章 粲然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漫议新诗的政治维度
112 一、初期新诗的政治意识与革命诗歌的幽婉情调
115 二、形式与时代的张力:现代主义的政治内蕴
121 三、政治抒情诗的参差和叛逆诗学的政治特征
126 四、底层写作:诗歌重返现实的政治性限度与可能
131 附章:重构新诗研究的政治学视野——王东东《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序
159 第五章 谁的“地下诗歌”?——潜在写作的内在局限
161 一、文学史概念:“潜在写作”
166 二、写作空间分类学与“对抗”的神话
172 三、“地下诗歌”中的个性与共性
176 四、对差异、繁复的重新探询
179第六章 轻盈与涩重——新诗的身体叙写
181 一、身体的现代发现及其话语场景
188 二、“肉感”、脆弱性和残缺自我
196 三、“镜式”景观与他者的目光
205 四、“用身体写作”:性别突围与重构
213 五、疾病的隐喻与语词风格学
221 第七章 诗人的“手艺”——一个当代诗学观念的谱系
223 一、从“手艺”到“手艺”
230 二、“手艺”:形式意识及其辩难
236 三、“手艺”:诗人作为工匠的自我认知
241 四、“手艺”:建立技艺的诗性拯救维度
250 五、技术时代的诗歌处境及反思
253第八章 黑暗中的肖邦——如何通过诗歌透视时代?
255一、诗歌面对时代“召唤”
259二、“上楼”与“下楼”的处境
263 三、“重”与“轻”之辨
267 四、“桥”标示的位置:重启旅程
273 第九章 重叠或背离的镜像——理论倡议、叙述与新诗的形塑
275 一、理论倡议的效应
280 二、写作实践对理论的偏移
285 三、错位:在历史与叙述之间
291 四、诗歌史的可能功用
299 第十章 在“解诗学”的视域下——新诗的阅读问题
301 一、“不懂”迷雾与“现代解诗学”重建
306 二、为“晦涩”辩护:诗的“逻辑”
311 三、“解诗”的主体性与细读的限度
317 四、新读者的诞生:通往开放的新诗阅读
323 附章:如何读一首现代诗?——以朱湘《雨景》分析为例
347 第十一章 规训、互动与审美——新诗教育的困境及可能
349 一、从教材篇目的争议谈起
353 二、规训的悖论:教学与文体的龃龉
358 三、互动:新诗教育的路径与价值
363 四、诗教的现代美育内涵及指向
369 后 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