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历史与完美童年写起,到纳博科夫一家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在时间段上与纳氏唯一一部自传回忆录《说吧,记忆》刚好重合。博伊德重拾纳博科夫抖落的回忆线头,甄别,辨伪,组合,串连,翻转,复原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并带领读者一路蜿蜒而行,穿梭于其生活与创作之间。
博伊德致力于纳博科夫谜一般的个性及其对其创作的影响,揭示出纳博科夫对人类意识的哲学思考,描述其哲学观的发展轨迹,并就这些观念之于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加以阐发,辅以大量精致透辟、独具慧眼的文本细读,提炼出纳氏其文其人所独有的诗学特征:独立与花样。
这部传记精妙绝伦,作者才思飞扬,令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布赖恩·博伊德的这部著作用力甚勤,堪比纳博科夫那本百科全书式的译著——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它是难以企及的范本。
——迈克尔·德达,《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博伊德先生天资过人,他出色地将生活与文学融为一炉……在这部令人难忘的传记中,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纳博科夫……作为传记,(博伊德的)著作将难以逾越。这是对传主一生的准确描绘,是对那个时代的忠实写照。
——谢尔盖·达维多夫,《纽约时报书评》
......(更多)
布赖恩·博伊德,奥克兰大学校级杰出英文教授,在从旧石器时代到当下文学(美国、巴西、英国、希腊、爱尔兰、新西兰、波兰、俄罗斯)、艺术、哲学领域均有著述,尤其是纳博科夫注释者、目录学者、传记家、评论家、编辑、翻译等(最近作品有:《跟踪纳博科夫》,2011;《致薇拉》,与奥尔迦·沃罗尼娜合编,2014;《思,写,说:未结集随笔、评论、访谈及致编辑书信》,与阿纳斯塔娅·托尔斯泰合编,2019)。博伊德教授的著作以十九种语言面世,并在四大洲荣获多种奖励。
......(更多)
插图说明
日期说明
中文新版序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部分 俄罗斯
洛 蒂
第一章 自由血统:过去的花样
第二章 醒来的世界(圣彼得堡,1899—1904)
第三章 第一次革命与第一届杜马(圣彼得堡,1904—1906)
第四章 蝴蝶(圣彼得堡,1906—1910)
第五章 学校(圣彼得堡,1911—1914)
第六章 恋人与诗人(彼得格勒,1914—1917)
第七章 流亡滋味(克里米亚,1917—1919)
第二部分 欧洲
西 林
第八章 成为西林(剑桥,1919—1922)
第九章 重组(柏林,1922—1923)
第十章 缪斯登场(柏林,1923—1925)
第十一章 流亡生活场景(柏林,1925—1926)
第十二章 异想(柏林,1927—1929)
下册:
第十三章 作家纳博科夫
第十四章 《防守》
第十五章 反与正(柏林,1929—1930)
第十六章 明亮的书桌,黑暗的世界(柏林,1930—1932)
第十七章 远景(柏林,1932—1934)
第十八章 翻译与转换(柏林,1934—1937)
第十九章 奔波(法国,1937)
第二十章 《天资》
第二十一章 穷困(法国,1938—1939)
第二十二章 寻找出路(法国,1939—1940)
致谢
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更多)
这一注定要失败的逃跑碰巧对应于那年俄国夭折的短暂自由尝试,但它再次揭示出这个孩子身上的成人品质。
《打架》结尾中写道:“也许,重要的根本不是人类的痛苦与欢乐,而是活泼的身体上光与影的嬉戏,是这一天、这一时刻那些琐碎事物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构成的和谐。”
纳博科夫反对悲剧的宿命论思想,反对从一开始就能看出的那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反对必然的因果逻辑。他热切地相信,时间中有太多的机会,历史中有太多的偶然,生活中有太多的自由,因此“不可避免”只是一种虚幻,是缺乏想象力的人事后杜撰出来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