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译及其在华传播的语言文化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该书从追求“言文一致”的圣经白话翻译实践、“欧化白话”的形成及结构特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字”的各种尝试与努力,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等多个方面,展开对上述主题的探讨,其内容丰富、全面而系统,就其整体性把握与研究而言,在学术界尚属首次。书中对许多内容的呈现,都具有新鲜性;对不少具体问题的考察与分析,均具有探索性。作者对于圣经多种文本积累丰厚,尝试融合历史学、宗教学和语言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将在华基督教史的研究带入到一个更为宽广的视域中,拓展出了一片学术的新天地。
......(更多)
赵晓阳,1964年出生于重庆,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995年7月,进入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工作。2002年1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2003年评为副研究员,2012年评为研究员。研究中国基督宗教史、近代社会史、中西交流史,成绩斐然。
......(更多)
绪论(1)
一、写作缘起:圣经中译本多元语言形式存在(1)
二、学术史回顾与存在问题(5)
三、资料综述(12)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15)
第一章 寻求对等:早期圣经汉译(20)
一、早期耶稣会士的圣经译作(22)
二、白日升译本(25)
三、贺清泰译本(26)
第二章“二马译本”:基督教最早圣经全译本(31)
一、基督教最早圣经译本与天主教圣经译本关系(32)
二、“二马”的《新约》译经:抄袭说之辨(41)
三、“二马”的《旧约》译经:各自独立翻译(50)
四、余论(56)
第三章 译介再生:本土基督宗教话语体系的建立(60)
一、音译、意译与新释:景教和天主教的译名(61)
二、移境与想象:基督教的译名(66)
三、相遇与接受:中方视野中的译名(73)
四、余论(79)
第四章 言文一致:现代语言运动的方式和意义(一)(81)
一、书写白话:言文一致的宗教认知(82)
二、吴方言白话圣经汉字本(84)
三、闽方言白话圣经汉字本(88)
四、粤方言白话圣经汉字本(91)
五、客家方言白话圣经汉字本(93)
六、官话方言白话圣经汉字本(96)
七、方言白话圣经的意义(104)
第五章 拼写汉字:现代语言运动的方式和意义(二)(109)
一、汉字的新书写形式:拉丁拼音文字(110)
二、吴方言圣经罗马字本(113)
三、赣方言圣经罗马字本(118)
四、闽方言圣经罗马字本(119)
五、粤方言圣经罗马字本(125)
六、客家方言圣经罗马字本(126)
七、官话方言罗马字本(129)
八、汉语汉字发展的新途径(130)
第六章 欧化白话:中国现代白话的开启(136)
一、西经中译与欧化白话的历史因素(138)
二、欧化白话:现代白话欧化因素的语言学探讨(143)
三、欧化白话的文化解读(151)
第七章 新词语与文化拓展:圣经新词语溯源与流布(160)
一、创建新词语:译介异质文化(161)
二、复音词:创制圣经新词语(163)
三、千年炼成:圣经神学新词语溯源流布考(166)
四、汉语外来词:丰富语言文化(213)
第八章 创制文字:西南民族圣经译本(218)
一、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创制之始(218)
二、柏格里字母及变体书写的圣经译本(230)
三、拉丁字母及变体书写的圣经译本(235)
四、汉语国语注音字母书写的圣经译本(239)
五、意义和启示(239)
第九章 圣经中译本的传播:以美国圣经会为中心(244)
一、1833—1874年:传教士代理时期(244)
二、1875—1893年:古烈和裴来尔时期(247)
三、1894—1920年:海格思时期(249)
四、1921—1936年:力宣德时期(253)
五、1937—1949年:中华圣经会时期(254)
第十章 结语(258)
一、“通约”与“域外资源”的译介(258)
二、晚清语言文字现代化的途径(261)
附录(265)
参考文献(306)
索引(327)
后记(337)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