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年:2013-06
ISBN:9787553415611
行业:其它
浏览数:4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100年来最值得阅读的国史入门书(典藏新善本)》是抗战期间,为适应当时历史教学的需要,吕思勉先生创作的。因其内容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中国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众多读者首选的历史入门书。

全书概述了中国从上古至现代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对重大史事、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进行了系统地结,并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无论是史学观点还是编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创新,突出体现了吕思勉的大历史观。全书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不仅可以满足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兴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读者对社会变迁的宏观把握。

......(更多)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与陈垣、陈寅恪和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也是中国现当代史家中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著作传世的学者。

吕思勉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两部通史:《中国通史》《大中国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门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吕著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以及大量历史通俗读物。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通史的编撰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对时人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多)

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绪论 /001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007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009

第二编 上古史 /013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014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17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020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023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026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029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031

02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034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037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040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042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044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046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049

第三编 中古史 /053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054

第二章  秦汉之际 /057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061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063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066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069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072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075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07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082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085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088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091

03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094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100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103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05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08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111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114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117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12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123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126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129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131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134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138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141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144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147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150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153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156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60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163

04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167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172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175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178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182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185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188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191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195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98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01

第四编 近代史 /205

第一章   明清之际 /206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210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213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217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220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224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229

第八章   鸦片战争 /232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236

05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241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244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247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251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254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260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264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267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270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274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277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281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284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288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292

第五编 现代史 /297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298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301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04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307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310

06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314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316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319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323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326

第十一章  军伐的混战 /329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331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33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336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338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340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343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346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348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352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356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359

第六编 结论 /363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364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367

"

......(更多)

读书文摘

厩苑律规定,要定期测量牛的体重,把握肥瘦增减,据之确定赏罚,铁器可向国家借用。还规定,铁器如果破损至无法使用,使用人须返还器具并出具书面形式的报告,但无须缴纳赔偿金。

清人借宗教以怀柔蒙、藏的政策,亦于是乎开始。 因喇嘛教的感化,使漠南北游牧民族犷悍之气潜消。向来侵略他人的,至此反受人侵掠,而有待于中国人的保护,这亦是一个新局面。

所以当国事紧急之时,激烈的人,往往发为“只论是非,不论利害”、“宁为玉碎,毋为瓦全”的议论。这固然足以表示正义,而且也是民族性应有的表现。然而不察事势,好为高论,有时亦足以偾事。而此等风气既成之后,野心之家,又往往借此以立名,而实置国家之利害于不顾,则其流弊更大。此亦不可以不知。

今日之大学生只崇拜莎士比亚,而不崇拜杜工部、苏东坡,实在是说不过去。我们的大文学家杜工部有两千万人读他的作品,读莎士比亚的不过一百万而已。

曹操、司马懿等辈打破了君臣伦理关系,一切礼仪制度随即打破,故社会垮了,人伦灭了。

我且取两种史籍分类的法子以见其大概。一种是清朝的四库书目,这是旧时候“目录之学”中的最后的分类。

一种是近人所撰的新史学,略参些新科学思想的。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