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神秘且极具吸引力的话题。长期以来,母体效应——胎儿在母亲体内所处的环境会在孩子及其后代身上留下永久的烙印——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胚胎起源学研究的热门项目。
《母体记忆》从遗传学和社会学这两个互相影响的维度,追溯了与母体效应相关的思想谱系。从19 世纪魏斯曼的生物学理论,到今天母体效应研究领域最重大的科学进展,通过梳理和批判性分析,《母体记忆》向读者呈现了一部的母体效应研究史,揭示了母体效应与女性福祉、性别平等、生育权利之间的深刻联系。
【编辑推荐】
“妊娠期间遭受压力的母亲生下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差,收入更低,并且一生中都不怎么健康。”
“即便是早期的儿童教育或许也为时已晚,因为母亲的子宫早已注定了贫穷的循环。”
“如果你不在三岁前纠正过来的话,那么以后就没有上哈佛大学的机会了。”
追溯从基因时代前期至今的母体研究发展史:本书讲述的母体效应研究史与我们听到的主流历史故事并不一致。人们经过一段“唯基因主义”的时期后,再次拾起了那些被人忽视已久的僵化思想,并重新强调母体环境直接决定着人体这个适应性生物系统的命运。
展现“母体效应”研究对女性福祉与自主权利的深刻影响:20 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鼓吹孕妇可能威胁胎儿健康的狂潮。基于一些研究,人们开始担心工薪阶层孕妇坐在电脑屏幕前会让肚里的胎儿受到辐射。这种恐慌后来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当时的社会上却出现了许多制裁、监禁、羞辱或污名化孕妇的做法。
探究“母体效应”研究经久不衰的深层次原因:母亲与婴儿之间天生的联结使得“母亲为生育结果负首要责任”的科学论调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哪怕这样的说法实际上牵强附会,但人们也将其视为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加以重视。
“在对女人的轻蔑和对母亲的尊重的调和中,有着极大的欺骗性。拒绝女性参与一切公共活动,把她拒于男性职业的门外,在所有领域宣布她无能,却将最细致最繁重的工作,即培养人交给她,是愚蠢的、违反常理的。”——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由于认定女性行为是社会健康或不健康的根源,因此整个社会无休止地关注女性行为,但这种关注往往被证明是偏离重点的。
女性不是男性播种的容器,不只是小生命的抚育者,更是与男性平等的生命创造者。母亲不需要调控、修正、干预,她们不需要母体印象论向她们灌输错误的观念,让她们误以为自己必须承担起可怕的、压迫性的责任。
当人们将注意力放在人体的生物响应机制上,而逐渐对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视而不见时,社会公序就已经开始衰退了。
......(更多)
莎拉·S.理查德森,哈佛大学科学史及女性和性别研究方向的教授,哈佛大学基因科学实验室主任,致力于推进生物医学和相关学科的性别交叉研究,促进性别相关议题的公共讨论,对抗性别差异研究中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更多)
引言 母体记忆..................................................................................... 001
第 1 章 遗传学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031
第 2 章 胎教论..................................................................................... 065
第 3 章 种质卫生................................................................................. 099
第 4 章 母体效应................................................................................. 129
第 5 章 种族、新生儿体重与生物社会体 ........................................ 159
第 6 章 胚胎编程................................................................................. 195
第 7 章 都怪母亲!............................................................................. 237
结语 后基因组时代的性别与遗传问题 ............................................ 265
参考文献 ................................................................................................. 275
......(更多)
长期贫困将比任何一项妊振期每体效应更能影响孩子未来人生的结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