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集央视与顺德合作的美食文化纪录片《寻味顺德》,是全域旅游定位和传播的典范。2016年首播之后的各个黄金周,顺德镇村,涌边窄巷,很多拖着行李箱的外省游客游逛觅食。精明又自信的顺德人,眼光前瞻,连对白和画面的包容和豁达,也非别处能学。
中央电视台与顺德合作的美食文化纪录片《寻味顺德》于2016年4月30日至5月2日晚上20:00的CCTV9播出,连续三晚,又是五一假期的黄金节日,轰动一时,广为传播,其影响力一直持续。
2016年5月25日,食评人劳毅波推荐三集的《寻味顺德》美食文化纪录片,虽然从取景到解说词都带着《舌尖上的中国》浓彩厚墨,但地方性的投入和参与拍摄者的融入,使到顺德在区域品牌和智力传播方面领先于广东省其他地区。美食,成为迅速认识顺德的渠道,并因为人文的细节呈现而与受众产生共鸣。不平凡的美食,由不甘于平凡的人传播 。
与纪录片同步在运作的同名图书《寻味顺德》,密锣紧鼓进行解说词整理、图文增补的工作。
2016年4月15日,《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为《寻味顺德》而作的总序—《在美食传统中寻找前行的力量》:
二十多年前,我还做摄影师的时候,偶尔会利用周末,去外地给企业拍形象片。有一次从广州出发,走了很长时间的国道,看到一片烟囱林立、黑烟笼罩的地方。向导告诉我,那就是顺德。当时正是当地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候,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顺德这个名字。
真正接触顺德,是开始做美食节目之后。我发现无论开在哪里的粤菜馆,厨师都说自己是顺德人。那时的粵菜,似乎都有顺德的染色体存在,我也因而听到了“厨出凤城”的说法。我去过顺德很多次,也了解到顺德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像嘣䖢、煎堆、伦教糕、双皮奶、牛杂、鱼生、禾虫……每一种都非常有特点。
记得有一年在广州电视节做评委,趁评选的空闲,我陪著名的纪录片前辈刘效礼将军去了趟顺德。那天,参观完清晖园,在大良古镇闲逛,街巷深处是著名的细妹牛杂,刘将军居然吃了4串。吃完之后他跟我说:“黑子,我活了70岁,从来没蹲在街边上吃过东西,这是第一次。”刘将军是山东人,诗书之乡,凡事都讲礼法,一辈子坐着吃饭。“但是牛杂的味道真好。”他感叹了好几回。
到下一站“仁信双皮奶”的时候,刘将军说打死都吃不下了,但看我们吃得有滋有味,还是没忍住,分别要了一份姜撞奶和一份双皮奶。晚餐在一家私房菜馆,刘将军更是吃得脑满肠肥,一个劲儿地哀叹,为什么之前没有来过顺德。一个导演过《望长城》、《邓小平》的著名导演,也是足迹遍布全国的新闻工作者,对顺德美食那种相见恨晚之情,溢于言表。
我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表达对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的人来说,顺德丰饶的物产和高度密集的餐馆,很容易让他们乐而忘返。这些年拍《舌尖上的中国》,几乎每一季都有顺德的戏份,从均安蒸猪到顺德鱼生,导演调研、拍摄,不知去过多少次顺德,可以说,每次都有新的惊喜。这次央视纪录频道和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联合摄制纪录片《寻味顺德》,摄制组对顺德美食则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顺德地处珠三角核心区,悠久的农耕传统一直保存得很好。这不仅体现在每个节令,城乡各处宗祠都有完整的仪式性活动,更体现在对食物的古老处理方式上。比如顺德鱼生。大家了解鱼生,更多是今天名声在外的“风生水起”或叫“捞起”的新派粵式菜肴—本地鱼片以外,还要加入三文鱼,甚至象拔蚌这样的昂贵食树,拌上仔姜丝、头菜丝、胡萝卜丝、洋葱丝、炸花生米等佐料和油,层次丰富,色彩纷呈。但在顺德,我们也不难找到鱼生最传统的吃法。黄金鲩鱼切成不到0.5毫米的薄片,只用生油和盐拌匀,最能彰显鱼肉本身的味道和口感。这种生食的吃法,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叫鱼脍,所谓“脍不厌细”“脍炙人口”,都是对它的形容。而加上五彩的佐料丝的吃法则是到唐代之后才出现的,可见顺德美食对远古传统格致的遵循。
再比如,我在一本书中读到了中国宋代酿酒工艺中有以肉入酒的记载,当时觉得简直匪夷所思。结果,2015年在顺德便邂逅了一种当地最负盛名的米酒,至今仍沿用猪肉酿造的传统方式。酿酒的最特殊的工序—最后一个环节,把蒸馏出的米酒导入大瓮中,然后浸入约100千克煮熟的肥猪肉,在摄制组的镜头里,无数块熟肉被投入酒中,静静等待一个月后的华丽变身。经过大缸陈藏,猪肉不但可以吸附米酒的异味和杂质,肥膘中的风味物质也与白酒发生某种中和,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作“豉香”的醇和滋味。我平时喝不了白酒,那天兴之所至,抿了一口这种酒体纯净的米酒,一线刺痛直窜头顶,立刻双眼迷离,我感觉自己驾驶着时光穿梭机,直奔宋唐而去。
一些其他地方已经失传的菜肴和烹饪手法,在今天的顺德也能找到踪迹。在勒流街道,摄制组见证了一位本地厨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只做了一道菊花水蛇羹。说到这道菜,必须提到它的发明人。清末,顺德附近有一个叫江孔殷的翰林,他参加过公车上书,参与掩埋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引进培育过国外优良蜂种,在做政客、商人和买办的同时,他又是个热爱美食的人。他发明的广东名菜“菊花龙虎凤”,就是菊花水蛇羹的前身。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就用了“菊花龙虎凤”这道菜招待使团全体人员。当美国人惊讶于这道经典菜肴古怪搭配的时候,菜的发明人已经离世整整20年。1951年,南海县农民追索“逃亡地主”,江孔殷被乡邻强行用箩筐从医院抬回原籍准备批斗,他瞑目不语,一度绝食,41天后去世。号称“百粤美食第一人”的一代美食家,用这种方式走向生命终点,不得不让人感叹造化弄人。
我们为江孔殷一生命运扼腕慨叹,其实也滋生着另一种酸楚。类似“菊花水蛇羹”的耗时费力的菜肴,我只在《扬州画舫录》里见到过。今天在餐厅的菜牌上,它们已经基本消失,或者变成了“简化版本”。然而,在顺德,创作人员真的看到还有人严苛遵从着先辈的旧制,从暮春选种栽培菊花,到夏季花期时每日早晚精心护理,直到初秋选择鲜嫩舒展的花瓣,完成这道传统菜肴的制作。此时的厨师,更像一位守护者,心静如水,不为牟利,只为延续匠人精神的香火。
现在,顺德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小家电生产基地,一个现代化都市。在这里,可以轻易找到地球上无数国家的美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口味也日益多元化。随着经济转型,顺德经济发展势头已经没有前些年那样迅猛。尽管它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但顺德的餐饮业也走在十字路口上—最顶尖的厨师大都远走他乡,本土的餐饮在保持传统中求变的动力不足。对于顺德餐饮该往哪里走,很多人有不同的见解。
《寻味顺德》试图为大家阐释一个答案。这部纪录片共3集,从《乡土之源》、《匠心独运》、《美味相传》3个角度,分别讲述了珠三角悠久的农耕传统,名厨的历练和对食物的态度,以及今天顺德美食的现状。摄制组希望首先向祖先的智慧致敬,表达对顺德原生美食的敬意,努力在顺德的本地食材、传统烹饪和工匠精神中寻找新的方向。一句话,我们希望在美食传统中寻找前行的力量。
是为序。
2016年6月第一版的《寻味顺德》一套三册的丛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和发行,包括:《寻味顺德.乡土之源》、《寻味顺德.匠心独运》、《寻味顺德.美味相传》等。央视“舌尖团队”和国内文化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及美食达人组成的庞大顾问团队,为该丛书奉献了丰厚的内容、绝佳的创意和专业的支持。
《寻味顺德》丛书以多媒体组合方式,讲述了“世界美食之都”顺德美食的前世今生,内附央视原版光碟、顺德美食地图、视频链接的二维码等等。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