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人之际》主要在探讨中国思想的一个主要特色,大致以“天”代表超越世界,以“人”代表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轴心突破”以前已存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因“突破”而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是余英时先生自称为“收官之作”的重要作品。
......(更多)
......(更多)
代序 中国轴心突破及其历史进程
上篇:中国思想史的开端——比较文化史的探索
下篇:中国轴心突破的展开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
从古代礼乐传统的变迁论儒家的轴心突破
墨家的突破
道家的突破
第三章 天人关系的新转向
第四章 从巫传统到气化宇宙论
第五章 孔子与巫传统
第六章 “天人合一”的历史演变
“绝地天通”下的巫与礼
“天命无常论”的出现及其涵义
轴心突破后的新“天人合一”说
延续与改造——新旧“天人合一”说的交涉
“治气养心之术”的演变
与古希腊轴心突破的对照
第七章 结局:内向超越
外向超越与内向超越
孔子与内向超越的展开
“修德”——春秋时期的精神内向运动
“道心”与“人心”:内向超越的归宿
跋一
跋二
参考文献
......(更多)
三代以来不断“损益”的礼乐传统为轴心突破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所;儒、墨、道三家的创始人都自礼乐传统中来,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状态则同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因为他们不但各自提出如何更新这一传统的构想,并且以此为始点而发展出互不相同的系统学说。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展现,也是中国哲学性思维的全面而有系统的发端。
人证明自己能够在内心中玉整个宇宙相照映。他从自己的生命中发现了可以将自我提升到超乎个体和世界之上的内在根源。
我們看到的是天人合一觀唸的緩慢轉型:從早期以王維天地間唯一聯繫管道的宗教—政治(religion-political)觀念,轉型為向所有追尋生命意義的個人開放的多樣哲學版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