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自此而始。
-
本书荣获1939年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儒莲奖。
本书荣获1939年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翟理斯奖。
-
【编辑推荐】
◎与海洋之远隔,加之海拔之高,严峻的自然条件将草原上的人民限制于永恒的游牧生活之中。本书的作者勒内·格鲁塞为游牧者建立的政权赋予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草原帝国。为了确认这个美丽的名字能否成立,作者需要厘清如下几个问题:草原上的早期文明是否具有一致性?草原部族之间是否存在趋同性?以及最重要的,草原政权所取得的成就是否具有永恒的价值?
为此,作者自世界文明史的历史叙事之中,将散逸于东西方文明交流与文明世界扩张历程中的游牧民族的活动一一辑录,汇编成一部属于草原世界的编年史。
◎魏英邦经典译本再版,译自法文原书。重新绘制31幅全彩地图。
【内容简介】
世界文明史中的伟大成就大多发生于欧亚大陆的边缘,而在这片广袤大陆的中间,则是与文明割裂的野蛮之地。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这些来自于这片土地的名字至今仍在文明史的阴暗面回荡。草原人民为世界历史带来的是否只有灾难与毁灭?
为回答这个问题,勒内·格鲁塞搜集了散落在欧亚大陆各文明世界的文字史料中与草原相关的史事,辅以考古资料,还原了自公元前约1000年起至1759年间草原的历史,讲述了各草原政权的缘起、发展直至灭亡。在作者笔下,自草原而来的侵寇不再是上帝降下的灾厄,而是草原世界与文明世界之间周期性的交互。
【重磅推荐】
格鲁塞先生以地理环境因素为区分,致力于分析蛮族部落之中的典型——草原部落。然而,这也会导致过分地简单化,因为强调野蛮的草原征服者与执掌衰落帝国的堕落的部落统治者之间的交替性,往往会忽视除环境因素以及典型的文明社会与部落社会形式之外的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虽然格鲁塞先生根据史料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正解,但他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史料,涵盖了如此广阔的历史,以至于任何对中亚感兴趣的人都会被激发出比较和思考的欲望。
——欧文·拉铁摩尔,《太平洋事务》13卷1期,1940年3月
形成于中央欧亚的那些帝国被叫作草原帝国——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是格鲁塞的杰作,他创造了这个名词。
他的《草原帝国: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值得作为能做什么且该做什么的完美范例。
——丹尼斯·塞诺,《东方学与历史》,1954年
在出版三十年后,格鲁塞的《草原帝国: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仍然是最具有启发性的内亚史研究著作,无论与哪种语种的著作比较皆是如此。
(虽然存在史料上的限制)格鲁塞充分地对相关史料加以利用,书中关于中世纪的游牧帝国(例如突厥和回鹘)的论述是可取的。有关蒙古帝国时期的篇章亦是如此。
——丹尼斯·塞诺,《亚洲研究期刊》30卷3期,1971年5月
......(更多)
【作者简介】
勒内•格鲁塞(René Grousset,1885—1952),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亚洲史研究泰斗。他毕业于蒙彼利埃大学历史系,其后在法国美术部工作,在一战期间于法国军队服役,1925年任吉美博物馆的助理管理委员,1933年任赛努奇博物馆的馆长及其亚洲艺术藏品的负责人,1946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一生潜心研究东方历史与文化,著述颇丰,其所著《十字军东征史》《草原帝国: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等书至今为学界所重。
【译者简介】
魏英邦(1913—1991),青海湟源县人,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34年他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于1946年和1948年分别获得巴黎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和巴黎文学院文学博士学位。因留学期间曾跟随格鲁塞教授学习“远东史”课程,他在1952年回国后心怀对老师的崇敬,将其代表作《草原帝国: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译为汉文。
......(更多)
译者序
序言
导言草原与历史
第一编 13世纪以前的亚洲高原
第一章草原上的古代历史:斯基泰人与匈奴人
一、古代草原文明
二、斯基泰人
三、斯基泰艺术
四、萨尔马特人与西伯利亚西部
五、在突厥以前的阿尔泰文化
六、匈奴的起源与匈奴艺术
七、匈奴人的第一次外侵与月氏人的迁徙
八、匈奴首次胜利产生的影响与希腊在阿富汗统治的失败
九、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的斗争和西匈奴的分裂
十、东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的斗争和南匈奴的分裂
十一、丝绸之路
十二、班超征服塔里木盆地
十三、古代晚期至中世纪前期塔里木盆地绿洲上的文明
十四、蒙古地区内被鲜卑所代替的北匈奴
十五、公元4世纪时的大侵寇:匈奴与鲜卑征服华北
十六、拓跋王朝与柔然人
十七、米努辛斯克的末期文化
十八、匈奴嚈哒人
十九、在欧洲的匈奴人:阿提拉
第二章中世纪前期:突厥、回鹘和契丹
一、突厥帝国
二、突厥帝国的瓦解
三、太宗皇帝毁灭东突厥汗国
四、西突厥汗国的瓦解
五、唐代初期塔里木绿洲上的印欧人
六、唐朝确立在塔里木盆地上的宗主权
七、唐朝成为亚洲高原的主人
八、突厥强盛的末期 —默啜可汗
九、阙特勤与默棘连
十、东突厥汗国的毁灭与回纥帝国的建立
十一、唐朝极盛时代:中亚河中地区的臣服
十二、唐朝与阿拉伯人在帕米尔西部的竞争
十三、在帕米尔高原的唐朝(公元747—750年)
十四、唐朝在亚洲高原上统治的失败(公元751年)
十五、回鹘
十六、沙陀突厥
十七、契丹
十八、女真
第三章13世纪以前的突厥与伊斯兰教
一、10世纪时反抗突厥世界的伊朗外藩:萨曼王朝
二、喀什噶尔与乌浒河外地的突厥化:喀喇汗王朝
三、塞尔柱王朝在突厥历史上的作用
四、桑贾尔苏丹与乌浒河防线
五、哈剌契丹帝国(西辽)
六、花剌子模帝国
第四章6至13世纪时的俄罗斯草原
一、阿瓦尔人
二、保加利亚人与马扎尔人
三、可萨人
四、佩切涅格人与钦察人
第二编 成吉思汗系蒙古人
第一章成吉思汗
一、12世纪时的蒙古
二、统一蒙古的初次尝试
三、成吉思汗的少年时代
四、成吉思汗:克烈部的臣仆
五、成吉思汗与王罕的决裂:对克烈部的征服
六、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征服乃蛮部
七、成吉思合罕
八、新兴的蒙古帝国:国家与军队
九、成吉思汗征服华北
十、蒙古人征服哈剌契丹帝国
十一、花剌子模帝国的灭亡
十二、哲别与速不台进军波斯与俄罗斯
十三、成吉思汗的最后岁月
十四、成吉思汗的性格与成就
第二章蒙古帝国最初的三任继承者
一、成吉思汗的儿子们瓜分帝国
二、窝阔台的统治(公元1229—1241年)
三、蒙古毁灭金朝
四、蒙古征服波斯西部
五、拔都与速不台在欧洲的远征
六、脱列哥那的摄政(公元1242—1246年)
七、贵由的统治(公元1246—1248年)
八、斡兀立·海迷失的称制
九、蒙哥统治时代(公元1251—1259年)
十、卢布鲁克的旅行
十一、蒙哥征服宋朝的战争
第三章忽必烈与元朝
一、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敌对
二、忽必烈征服南宋
三、忽必烈对日本、中南半岛和爪哇的战争
四、忽必烈反对海都的斗争
五、忽必烈政策的双重性
六、元朝的佛教
七、元朝的景教
八、马可·波罗的旅行
九、元朝经济的繁荣
十、元朝的天主教
十一、忽必烈的后裔和蒙古人被逐出中原
第四章察合台家族统治下的中亚地区
一、察合台汗国的开端
二、阿鲁忽的统治:察合台家族的解放企图
三、海都宗主权下的察合台汗国
四、察合台汗国的极盛时代:都哇、也先不花和怯伯
五、察合台汗国的分裂:乌浒河外地与蒙兀儿斯坦
六、埃米尔迦兹罕统治下的乌浒河外地
七、秃黑鲁·帖木儿:察合台汗国领土完整的恢复
第五章蒙古在波斯的统治与旭烈兀家族
一、旭烈兀以前在波斯的蒙古统治:绰儿马罕、拜住和宴只吉带
二、旭烈兀以前在波斯的蒙古统治:阔里吉思与阿儿浑·阿合
三、旭烈兀的统治:阿萨辛派的灭亡、巴格达的被征服与哈里发教廷的灭亡
四、旭烈兀对基督教的情感
五、旭烈兀远征叙利亚
六、旭烈兀的晚年
七、阿八哈的统治
八、阿鲁浑的统治
九、列班·扫马出使西方
十、海合都与伯都的统治
十一、合赞的统治
十二、完者都的统治
十三、不赛因的统治
十四、波斯蒙古汗国的瓦解
第六章钦察汗国
一、术赤和他的儿子们:金帐汗国、白帐汗国、昔班的兀鲁思
二、拔都与别儿哥
三、那海和脱脱
四、月即别和札尼别
五、玛麦与脱脱迷失
第七章帖木儿帝国
一、帖木儿自蒙古人统治下解放乌浒河外地
二、帖木儿与迷里忽辛的斗争
三、帖木儿帝国
四、帖木儿征服花剌子模
五、帖木儿远征蒙兀儿斯坦与回鹘
六、帖木儿征服伊朗东部
七、帖木儿征服伊朗西部
八、帖木儿与钦察汗国
九、帖木儿远征印度
十、帖木儿与马穆鲁克苏丹国
十一、帖木儿与奥斯曼帝国
十二、帖木儿与明朝
十三、帖木儿的继承者沙合鲁的统治
十四、不赛因
十五、帖木儿王朝的最后诸王
第三编 蒙古人的后裔
第一章俄罗斯的蒙古人
一、金帐汗国的末期
二、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与喀山汗国
第二章昔班的后裔
一、从昔班到阿不海儿
二、穆罕默德·昔班尼与乌浒河外地的昔班尼王朝
三、在阿斯特拉罕后裔和曼吉特人统治下的布哈拉汗国
四、希瓦汗国
五、浩罕汗国
六、西伯利亚的昔班汗后裔
第三章察合台家族的后裔
一、帖木儿后蒙兀儿斯坦的复兴:歪思汗与也先不花
二、羽奴思和察合台后裔对帖木儿家族的报复
三、察合台后裔被逐至天山以东与帖木儿王朝文艺复兴在喀什噶尔的影响
四、察合台家族最后诸汗
五、喀什噶尔的和卓
第四章15—18世纪时蒙古地区内的帝国
一、公元1370年后蒙古地区的混乱
二、瓦剌部的初期帝国:脱欢与也先台吉
三、成吉思汗后裔的最后一次复辟:达延汗与俺答汗
四、达延帝国的分裂
五、东蒙古人皈依藏传佛教
六、清朝的建立
七、17世纪时的西蒙古人
八、西蒙古人中的民族流动:卡尔梅克人的迁徙
九、柴达木与青海的和硕特汗国:藏传佛教的保护者
十、绰罗斯王朝统治下的准噶尔汗国:巴图尔洪台吉的统治(公元1634—1653年)
十一、准噶尔帝国的建立:噶尔丹的统治(公元1676—1697年)
十二、策妄阿拉布坦统治下(公元1697—1727年)的准噶尔汗国
十三、噶尔丹策零的统治(公元1727—1745年)
十四、准噶尔部并入清帝国: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
十五、西蒙古人的厄运
十六、喀什噶尔并入清帝国
附录草原动物形象艺术
后记
出版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