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诠释与重建

诠释与重建
作者:陈来
副标题: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第2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09
ISBN:9787301227817
行业:其它
浏览数:41

内容简介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第2版)(精)》(作者陈来)着眼于诠释,故因诠释对象的不同而在结构上分成六个部分:读《大学》、读《中庸》、读《论语》、读《孟子》、《思问录》、《正蒙注》。这与一般著作以问题为焦点在全书分章有所不同。然而,这样一来,各个部分的讨论中难免会有重合与交叉之处,使得同一个问题(如理气观)的讨论有时分布在不同地方,而没有集中呈现。从这一点来说,全书以问题分章就有它的好处。

......(更多)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副执行长。现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多所大学的特聘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

......(更多)

目录

绪言/1

一 心路/2

二 取向/5

三 渊源/10

四 定位/14

概说/22

读《大学》

第一章 船山的《大学》诠释及思想特色/43

一 道学判释/44

二 智为性体/46

三 明德之心/47

四 持志正心/49

五 以诚灌意/53

六 守理不动/57

七 格致相因/6l

八 余论/64

读《中庸》

第二章 船山的《中庸》首章诠释及其思想/75

一 “中”之诸义/76

二 道心人心/78

三 中和皆体/80

四 未发为性/84

五 戒惧慎独/88

六 余论:《四书笺解》与《四书训义》/93

读《论语》

第三章 船山《论语》诠释中的理气观/105

一 理气无分体,德才有合用/106

二 以理治气,以理养气/111

三 天命之理与气数之命/114

第四章 船山气质论与气质人性论/119

一 质以函气,气以函理/119

二 形质之体与形后之气/124

三 “性善”说与“性近”说/130

第五章 船山思想的理欲观/134

一 情者己也/135

二 己者性也/139

三 存理遏欲/145

四 《孟子说》的天理人欲之辨/15l

读《孟子》

第六章 船山哲学的气体论与气善论/161

一 气善论/163

二 气体论/L69

三 气几论/174

四 气化论/177

五 气理论/183

第七章 船山《孟子》诠释中的心性情论/193

一 心含性而效动/194

二 性为体,心为用/199

三 心未即理/201

四 尊气以尽心/206

五 继之者善,善成之性/207

六 形色即天性/211

七 后天之性/215

八 四端非情,恶根于情/219

第八章 船山《孟子说》的工夫论/229

一 养气/230

二 知言/232

三 持志/233

四 集义/235

五 夜气/237

六 知性尽心/240

七 存心养性/242

八 求放心/244

九 总论为学之道/246

《思问录》

第九章 船山《思问录》内篇思想研究/253

一 论理气、动静、神化/254

二 论心、性、情/259

三 论善恶工夫/269

四 论有无、体用/273

五 批判虚论,回归张周/277

《正蒙注》

第十章 “存神尽性.全而归之”/283

——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

一 贞生死以尽人道/284

二 明人道以为实学/288

三 安身立命的基点/291

四 圣学正统的重建/293

五 小结/295

第十一章 船山《正蒙注》的善恶生死论/299

一 安生安死/300

二 全生全归/303

三 不留不挠,306

四 理学渊源/311

五 余论/318

第十二章 船山《正蒙注》的存神尽性论/322

一 性以健顺为体/322

二 性善人之独/327

三 心函□缢/330

四 肖太和之本体/335

五 存神尽性/338

六 余论/344

第十三章 船山《正蒙注》的纲□神化论/35l

一 太和本体/352

二 阴阳气化/363

三 神、气、理、诚/368

四 小结/377

附录 元明理学的“去实体化”转向及其

理论后果/382

——重回“哲学史”诠释的一个例子

一 吴澄的理“非别有一物”说/384

二 罗钦顺的“理气一物”说/386

三 王廷相的“性出乎气”说/392

四 刘宗周的“气质之性”说/396

五 王夫之的“气质中之性”说/401

基本文献和主要书目/409

主要名词索引/414

后记/423

......(更多)

读书文摘

按朱子《大学章句》释“君子必慎其独也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者,故必道于此以审其几焉。……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 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可见朱子把”镇独”的”独”解释为“己所独知”的知觉状态和境况,(而以“慎”为谨慎地审察善恶之几

气之聚散,物之死生,出而来,入而往,皆理势之自然,不能止者也。不可据之以为常,不可挥之而使散,不可挽之而使智。是以君子安生安死,于气之屈伸,无所施其作为,俟命而已矣(大和》)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