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是否遭受欺矇?
邱吉爾是否以鄰為壑?
史達林是否乘機勒索?
中國是否遭到出賣?
一本建立在最新史料上,如說書般詳細解讀「雅爾達」八天歷程的最權威、精彩的著作。
雅爾達會議一直是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冷戰形成導因的重要指標。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於大戰尚未結束前,相聚於黑海濱的雅爾達,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祕密的和平會議,決定了世界的命運。在這場會議裡,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來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未來;更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
本書作者應用了近年來陸續解密的蘇聯政府檔案,及諸位與會者所留下的日記、回憶錄,以宛如說書的方式,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這短短八天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位政治領袖想了什麼樣的問題、作了什麼樣的分析以及算計了什麼樣的利益。情節複雜,敘事詳盡,如同完整還原了這場重要會議的現場時況。
......(更多)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乌克兰研究院院长。他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浦洛基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十部专著,所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乌克兰研究学会著作奖、表彰俄罗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历史奖,以及非虚构类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更多)
......(更多)
美国政府并不想卷入欧洲复杂的政治,因为美国人没有这一类外交游戏的经验,又鄙弃以权力均衡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他们的国家并不是邻近欧洲大陆的岛国,因此他们的战略观可以不必那么功利。战斗终止后,美国民众不会允许美军在欧洲驻留太久。英国则被美国当作国际赛场上强劲的竞争者,丘吉尔一再想把欧洲划分为各国势力范围,颇令美国人生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