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作者:山东博物馆 编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4-10
ISBN:9787220137259
行业:其它
浏览数:4

内容简介

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一本博物馆:博物馆不是普通旅游景点,其中陈列着数以万计的文物,背后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在博物馆中,人类文明被高度浓缩,大众得以与历史直面。绝大多数观众穿越千山万水,可能一生中仅有一次机会与这些承载几千年历史的古物相见,如果参观博物馆前不认真准备一番,只是匆匆走过,难免像看了一堆陈旧物品的“文化邮差”。参观博物馆前预习,参观时看到文物才会与它似曾相识;参观博物馆后温习,回味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和文化脉络,如此,才算基本了解一座博物馆。

“一本博物馆”系列丛书,根据每个博物馆展览陈列的线索,尽可能多地选取每个展厅中的文物,将翔实的内容、严谨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有趣的形式呈现。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大家拿着“一本博物馆”,走进一座博物馆,爱上连绵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

本书是“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一本博物馆”中的山东博物馆分册。本书形成以基本陈列“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核心,“鲁王之宝 ——鲁荒王珍藏”“佛教造像艺术展”“汉画 汉风 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山东龙——穿越白垩纪”专题展览为支撑的展览体系。展览内容涵盖历史文物、红色文化、自然生态等,全方位满足观众文化需求。

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并普及了相关考古小知识。通过本书,既能了解到山东博物馆整体面貌以及博物馆珍藏的众多文物,也能了解到实地参观无法知晓的文物背后的故事,知晓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

1. 亮相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讲述山东博物馆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铜餐具、明衍圣公朝服的前世今生。

2.不一定要去过,但一定要看过。把一本博物馆带回家,随时随地逛博物馆。

3.当我们逛博物馆时我们在看什么?一方文物展现一方文明,“一本博物馆”让文物“说话”,本书将山东博物馆搬到纸上,以“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核心,“鲁王之宝 ——鲁荒王珍藏”“佛教造像艺术展”“汉画 汉风 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山东龙——穿越白垩纪”专题展览为支撑,精选200余件文物遗珍,是了解海岱文明、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4.官方授权出精品。一手资料,考据翔实,数据权威。

5.线索清晰,主题明确。“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以时代为纲,分为“史前”“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五个部分,展出文物2000余件,展示60万年来山东大地的沧桑巨变。“鲁王之宝 ——鲁荒王珍藏”等专题展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6.轻阅读、长知识。图文并茂,生字词注音注释与小知识消除阅读障碍,轻轻松松逛完一座博物馆。

7.你离文物最近的时刻。去除博物馆玻璃橱窗的隔阂,拉近你与文物的距离,反复观摩文物之精美。

8.细节满满,极具收藏价值。印刷精美,裸背好翻,质感上佳,收藏一本书仿佛收藏了一座博物馆。

9.随书附赠集章册。仪式感满满,获取博物馆专属印章。

《一本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是一本探索山东博物馆文物宝库的科普读物,是山东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第一本全面介绍山东博物馆基本陈列和特色陈列的出版物。本书选取200余件重点文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解读山东博物馆丰富藏品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一份独特的山东博物馆打卡攻略和参观指南。我们期望广大读者走进山东博物馆,领略齐鲁风采,品读好客山东。——山东博物馆馆长 刘延常

......(更多)

作者简介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2010年11月16日,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并更名为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拥有展厅20个,展陈面积2.5万平方米,文物藏品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藏品涵盖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书画、漆木器、自然标本等21类文物,其中石刻类文物,极具地方特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甲骨文、近现代文物的数量都居全国前列。自2010年新馆开放以来,山东博物馆先后7次入围该评选活动终评,三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四次荣获“优胜奖”。2024 年5月“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21届(2023 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更多)

目录

了解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导视图 /002 山东博物馆简介 /004

海岱日新 —— 山东历史文化陈列

史前

(约 300 万年前—公元前 21 世纪)

第一部分 旧石器时代

沂源猿人——最早的山东人

沂源猿人头盖骨/牙齿化石 /012 石刮削器 /013

沂水跋山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

象牙铲 /014

乌珠台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民

乌珠台智人臼齿化石 /015

山东地区细石器

细石器(一组)/016

第二部分 新石器时代

后李文化

石磨盘/石磨棒 /019 陶猪 /020

北辛文化

三足陶釜 /021

大汶口文化

有段石锛 /023 骨镰 /024

骨针(带针管)/024 石纺轮 /025

灰陶镂空豆 /026

红陶双联鼎 /027

红陶三足折腹鼎 /028 八角星纹彩陶豆 /029 彩陶壶 /030

云雷纹彩陶釜 /031

彩陶背壶 /032

玉锥形器 /033

玉臂环 /034

玉串饰 /035

束发器 /036

红陶兽形壶 /037 大口尊 /038

白陶筒形豆 /039 白陶三足盉 /040 黑陶高柄杯 /041

红陶袋足鬶/白陶鬶 /042

玉璧 /043 玉琮 /044

嵌绿松石玉钺 /045

獐牙勾形器 /046

镶绿松石骨雕筒 /047 彩陶鼓 /048

陶质牛角号 /049

龙山文化

橙黄陶袋足鬶/白陶鬶形盉 /050 石箭镞 /051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 /052 蛋壳黑陶高柄杯 /053

大陶甗 /054

黑陶单把杯/黑陶双耳杯 055

黑陶高圈足豆 /056 黑陶鸟喙足鼎 /057

兽面纹玉锛 /058 玉牙璋 /059

玉牙璧 /060

四孔大玉刀 /061 丁公陶文 /062

第三部分 早期青铜时代

岳石文化

双孔石刀/铜镯/铜刀 /064

亚腰石斧 /064 陶舟形器 /065 陶甗 /065

商周

(约公元前 1600—公元前 221 年)

第一部分 商夷交融

举方鼎 /068

铜卣 /069

铜爵 /070

铜觯 /070

铜觚 /071

铜弓形器 /072

铜马衔/铜马镳 /073 “允雨”卜骨 /074

铜罍 /075

融方鼎 /076 融簋 /077

亚醜钺 /078

铜戈/铜矛 /079

嵌绿松石玉柄形器 /080 双孔玉戚 /080

眉鬲 /081

第二部分 礼仪之邦

泱泱齐风

铜簋 /084 铜觥 /085

公子土父壶(公孙灶壶)/086

国子鼎 /087

盔形器 /088

齐刀币 /089

賹六化石范 /090

红色绢地刺绣残片 /091

玛瑙串饰 /092

水晶玛瑙串饰 /093

鹰首匜 /094

瓦当 /095

乐舞陶俑 /096 铜餐具 /097

错金银镶松石三钮镜 /098

周礼在鲁

鲁姬鼎 /099

禽钮铜铺 /100 作宝鼎 /101

颂簋 /102

楚高罍/右征尹罍 /103 玉璧 /104

诸国林立

裸人铜方奁 /106 莒平钟 /107

伯匜/伯盘 /108 伯子父盨 /109

石编磬 /110

启卣 /111

黄太子伯克盆 /112 吴王夫差铜剑 /113

邳伯罍 /114

陈侯壶 /115

龙纹簠 /117

鱼龙纹盘 /118

秦汉隋唐

(公元前 221—公元907 年)

第一部分 秦抚东疆

始皇诏陶量 /121

秦二世诏版 /122

琅琊侯印封泥 /123

第二部分 齐鲁兴汉 郡国并行

“关内侯印”金印 /125 临淄丞印封泥 /126

生活百态

绿釉陶厨俑 /134

独尊儒术

熹平石经残石 /135

齐地兵书甲天下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擒 庞涓》/136

汉史画卷

麃孝禹碑 /138

刘汉作石狮 /139

孙氏阙画像石 /139

第三部分 交融鼎盛

世家大族

彩绘陶牛车 /141

熠彩千年

徐敏行墓壁画 /142

窑火神工

绞胎盘 /144

三彩双鱼穿带瓶 /145

宋元明清

(公元 960 — 公元 1911 年)

第一部分 东方藩屏

富甲四方

定窑白釉刻花鱼纹碗 /148 哥窑洗 /149

民族融合

白釉加彩人物俑 /150

第二部分 咽喉要津

天下腹心

至元二十九年益都路铜权 /151 “济宁路奥鲁印”铜印 /152

生活画卷

景德镇窑青白釉暗花玉壶春瓶 /153

人文蔚兴

白地黑花“一琴一鹤”长方形枕 /154

第三部分 山左名区

司省设置

无款戚继光画像轴 /156 无款邢玠画像轴 /157

郑燮手批判词册 /158

尊孔崇儒

衍圣公朝服上衣、下裳 /159

大红色四兽朝麒麟纹妆花纱女袍 /160 牙雕笏板 /161

文脉绵延

赵孟頫雪赋卷 /162

崔子忠春夜宴桃李园图轴 /163 冯起震墨竹图轴 /164

邢侗行书杜甫诗轴 /165

张应召绘黄培画像轴 /166

刘墉节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帖轴 /167 郑燮双松图轴 /168

禹之鼎绘渔洋山人幽篁坐啸图卷 /169 高凤翰折枝花卉图卷 /170

高凤翰雪浪金星砚 /171

第四部分 舟楫往来 截弯取直

大元新开会通河记事碑拓片 /172

漕粮运输

梁山漕船 /173

因运而兴

山东运河图卷 /174

第五部分 大河流长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176

大道之行

——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

第一部分 时代嬗变

天涯何处是神州

七星宝剑 /179

第二部分 光耀齐鲁

红色文化时代归旨

《晨钟报》报头印模 /180

十年磨砺浴火涅

周恩来辗转相送刘谦初的毛毯 /181

团结抗战执行模范

北海银行冀鲁边支行湖景五角石钞版 /182

沂蒙精神

“人民靠山”锦旗 /183

鲁王之宝 ——鲁荒王珍藏

第一部分 王事礼仪

“鲁王之宝”木印 /187

白玉圭/墨玉圭/戗金云龙纹朱漆木匣 /188 描金云龙纹青玉佩 /189

九旒冕 /190

九缝皮弁 /191

乌纱折上巾 /192

妆金云肩盘龙纹通袖龙襕缎辫线袍 /192 金镶灵芝纹白玉带板 /194

镶宝石金带饰 /195

戗金云龙纹朱漆盝顶木箱 /196

第二部分 生活起居

金器 /198

朱漆木架子罗汉床 /198

石面心朱漆木长方桌 /200

青白釉云龙纹梅瓶/青白釉云龙纹盖罐 /201

第三部分 文房珍宝

白玉花形杯 /203

水晶鹿镇纸 /204

水晶独角兽砚滴 /205 青玉砚 /206

天风海涛黑漆木琴 /207 围棋 /208

葵花蛱蝶图卷 /209

《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210 《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211

第四部分 车马出行

车骑仪仗 /213

白彩木雕鞍马/彩绘木肩方杌俑/彩绘 左手牵马木俑/彩绘右手牵马木俑 /214

朱漆木象辂 /214 木翣 /215

汉画 汉风 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

第一部分 辉煌汉画

汉初八年画像石(阴线刻)/221

第二部分 天界仙境

西王母画像石 /223 东王公画像石 /224

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 /225 延光元年(122 年)画像石 /226

九头人面兽画像石 /227 三羊开泰画像石 /227

铺首衔环画像石 /228 百兽率舞画像石 /229

第四部分 东平汉墓壁画

云纹及金乌画像 /238 武士画像 /239

宴饮乐舞及方相氏驱疫画像 /240 导引升仙及生活画像 /241

第五部分 忠孝文化

历史故事画像石 /243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244

季札挂剑、二桃杀三士画像石 /245 管仲射小白画像石 /246

周公辅成王、泗水捞鼎画像石 /247

佛教造像艺术展

第一部分 山东地区佛教造像

比丘道木造弥勒佛像 /251 背屏三尊像 /252

贾智渊造背屏三尊像 /253

蝉冠菩萨像 /254

贴金彩绘佛像 /255 贴金彩绘佛像 /257

贴金彩绘背屏三尊像 /258 路文助造背屏三尊像 /259 张海波造三尊像 /260

贴金彩绘佛像 /261

菩萨像 /262

第二部分 山东佛寺遗存

杨瓒造龙虎塔 /264 银塔 /265

第三部分 金铜造像

千手观音铜像 /267

山东龙—— 穿越白垩纪

巨型山东龙 /270

师氏盘足龙(模型)/271 中国鹦鹉嘴龙头骨 /272 中华狼鳍鱼 /273

诸城中国角龙(模型)/274 棘鼻青岛龙(模型)/275

柏树干硅化木 /276

中国谭氏龙股骨远端化石 /276

厚皮圆形蛋(上)/金刚口椭圆形蛋(下)/277

生字词注音释义 /278

......(更多)

读书文摘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