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改变了晚清历史的走向,随之而来,军机处的汉族官僚日趋加深分裂为“南派”和“北派”,且势力此消彼长。在此背景下,两宫太后与恭亲王、醇亲王的关系也走向微妙,李鸿藻、沈桂芬、王文韶、张佩纶等汉大臣接连登场,共同织就一幅权力的画卷,大清的命运齿轮又将如何转动?以派系政治入手,开创性解读清朝覆灭的隐形原因,透视大变局之下晚清皇权与官僚政治的共生与博弈。
......(更多)
林文仁
台北市人,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现服务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著有《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以及《清史论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世界文明与多元文化》《深坑乡志续编》(以上合著)等,并于各类史学集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逾四十篇。近年仍赓续从事中国近代派系政治与人文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
......(更多)
增订版自序
初版原序(林能士)
绪 论
第一章 辛酉政变与南北派系的浮现
第一节 造成政变的基本因素
第二节 南北地域因素与辛酉政变的关系
第二章 李、沈入枢与南北派系的发展(1865—1867)
第一节 初期的人事升沉
第二节 恭王见黜与李鸿藻的入枢
第三节 恭王对北派成见的加深
第三章 南北之争的白热化(1870—1878)
第一节 政策面的对立:天津教案
第二节 南北平衡格局的危机:王文韶入枢
第三节 派系斗争的恶质化:沈桂芬简黔抚案
第四章 派系对立的再升高(1879—1882)
第一节 清流党势力的坐大
第二节 崇厚使俄案:南北势力消长的转折点
第三节 云南报销案:南派势力的重挫
第五章 南北派系格局的瓦解(1882—1884)
第一节 “倒恭用醇”路线的形成
第二节 甲申的朝局大变动
第三节 清流党解体与南北之争的中辍
结 论
附录一 《清史稿》沈桂芬本传
附录二 《清史稿》李鸿藻本传
附录三 光绪十年三月初八日盛昱折
附录四 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尽罢军机上谕
附录五 由沈、荣之争看影响晚清政局演变的两个因素
征引及参考文献
......(更多)
“清流党”一词,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来说,已经成了一个有意酒的词了。其所指涉,乃光绪初年一群在翰詹科道一尤以前二者为盛一供职的京官,以儒家传统观念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要求,以奏疏为主要工具、议论国是,搏击权要,全面发挥中国传统制度中的监察功能。电由于这就官管常以集体行动以成声缓之势,遂有“清流党”之称。
最後,謹將拙著獻予三位師長:小說考據名家許晏駢(高陽)先生、張開乾教授,及陳茂進老師。與許先生之因緣,雖只是當年台灣榮總病榻上,因抽痰危急而不能言語,但仍然殷殷抱拳相勉時的一晤,他的功力與靈感,卻啟迪了一名年輕學徒向近代史探求更多可能的心智。在筆者心目中,已故的他永遠是一位學院外的偉大史學家。只在我人有無誠意去認識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