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200年日本史

200年日本史
作者: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
译者:李朝津
副标题: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4-09
ISBN:9789629966461
行业:学术研究
浏览数:84

内容简介

近兩百年來,中日兩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然而,除了「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及後來的「抗日戰爭」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對日本歷史,尤其是日本內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了解甚少。《200年日本史》詳述德川時代以來日本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是一部極其全面的通史論著。

自2002年初版以來,本書始終是美國本科生課堂最常用的近現代日本史教材。本書英文版修訂兩次,吸收近年來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一直寫到2011年的「3.11」大震災及其後果。中文修訂版依照最新英文版全面增改,逐字譯校,並增補了地圖和閱讀書目,是一本生動、可靠的教科書。

「 本書是迄今同類體裁中最出色的作品,作者戈登對過去二百年日本的歷史,做了豐富詳盡及引人入勝的分析。」— The Japan Times

「 戈登的題材所描述的包括社會的動盪不安、生活的多樣化以及全球的聯繫。這些處於不同層次的掙扎過程在日本社會銳變中顯露無遺,本書都撮要地描繪了出來。」— 約翰.道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榮退福特歷史學講座教授)

「 本書作者未囿於從美國看日本的立場,涵蓋德川時代日本之『現代性』、『多樣性』及『關聯性』,描繪了日本社會在世界史中之獨特性,跳脫傳統刻板印象與迷思。……本書廣度、深度並重,深具世界觀,值得細讀。」— 徐興慶(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更多)

作者简介

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賴世和日本研究中心 (Reischauer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主任。日本政治史和社會史研究著名專家,近著有 Fabricating Consumers: The Sewing Machinein Modern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等。目前主持建立2011年日本大震災的電子數據庫。

李朝津,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門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中日關係史。

......(更多)

目录

地圖、表、圖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增訂版作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

增訂版譯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

第一版譯者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ii

序言(英文第三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xi

緒論:歷史長河的綿延烙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地理與氣候 1

二、政治制度 3

三、早期對外關係 4

第一部分 德川政權的危機

第一章德川體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一、統一天下 11

二、德川幕府之政治設計 14

1. 大名 15

2. 天皇制度 17

3. 武士 18

4. 村民及町人 19

5. 日本邊緣人與日本 20

第二章德川幕府社會及經濟的轉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一、17 世紀之昌盛繁榮 25

二、停滯與活發並存之謎 33

第三章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一、德川政權的意識形態基礎 41

二、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 44

三、改革、批判及反亂各種思想 50

第四章德川幕府的覆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一、西方列強與不平等條約 56

二、德川統治勢力的瓦解 60

三、暗殺與協調的政治 65

四、幕府復興、薩長反叛及國內動盪 67

第二部分 現代革命:由明治維新至日俄戰爭

第五章武士革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一、民族革命下的各種政策 77

1. 政治統一及中央官僚制度 77

2. 四民平等 79

3. 徵兵令 82

4. 義務教育 83

5. 一君萬民 85

二、富國強兵之道 85

三、開國進取 90

第六章明治初期的參與和抗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

一、政治論述及其爭論 96

二、自由民權運動 99

三、武士反亂、農民起義及新宗教 104

四、婦女的參與 108

五、條約改正與國內政局 112

六、明治憲法 113

第七章明治初期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變遷 . . . . . . . . . . . . . . 117

一、地主與佃農 118

二、產業革命 120

三、工人隊伍及工作環境 125

四、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發展 131

五、文化與宗教 135

六、加強日本的認同及命運感 140

第八章帝國與國內秩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

一、帝國的進程 145

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的脈絡 157

三、國會政治的紛擾 160

四、民眾抗爭的年代 167

五、操控民族主義 173

第三部分 日本帝國的興衰

第九章 一戰後的經濟與社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9

一、戰時景氣及戰後衰退 179

二、地主、佃農及農村生活 185

三、城市生活: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 190

四、社會變動中的文化回響 199

第十章 兩次大戰期間的日本帝國與民主 . . . . . . . . . . . . . . . . 209

一、政黨內閣的出現 210

二、議會政府的結構 214

三、意識形態的挑戰 216

四、帝國民主主義的各種統治策略 220

五、日本、亞洲與西方列強 224

第十一章 經濟大恐慌及其回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5

一、經濟及社會危機 235

二、打破瓶頸:國外新出路 240

三、走向新社會及新經濟的體制 248

四、走向新的政治體制 252

第十二章 戰時日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3

一、中日戰爭的擴大 263

二、往珍珠港之路 265

三、太平洋戰爭 269

四、總體戰的動員 273

五、戰爭陰影下的生活 280

六、戰爭的結束 286

七、戰爭的責任及遺產 289

第十三章 美國佔領下的日本:新出發點及延續的舊結構 . . . . . 293

一、忍其難忍 293

二、美國的佈局:非軍事化及民主化 297

三、日本人的回響 304

四、逆轉的過程 310

五、走向復甦及獨立:另一個不平等條約? 312

第四部分 戰後與當代的日本,1952–2012

第十四章 戰後經濟及社會的轉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

一、戰後的「經濟奇蹟」 320

二、「跨戰爭」模式的社區鄰里、家庭、學校及職場 326

三、戰後的共同體驗及一體化生活方式 330

四、分歧的持續與重組 336

五、維持社會的穩定及其變遷 340

六、社會安定及變遷下的各種意象與意識形態 343

第十五章 高度成長時代的政治鬥爭及其調解 . . . . . . . . . . . . . . 351

一、政治鬥爭 351

二、調和政治 362

三、全球關聯性:石油危機與高度成長的終結 373

第十六章 兩極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國:1980 年代的日本 . . . . . . 379

一、世界新角色及新衝突 379

二、經濟:石油危機底下的繁榮 389

三、政治:保守派的風光日子 393

四、八十年代富庶中的社會與文化 398

第十七章 日本的「失落年代」:1989–2008 . . . . . . . . . . . . . . . 405

一、昭和時代的終結 406

二、社會分裂的陰影 408

三、第一個「失落十年」的經濟 416

四、自由民主黨的衰落與復興 423

五、評估改革、說明復甦 433

六、在亞洲與西方之間 435

第十八章 震盪、災難及其後續:2008 年以來之日本 . . . . . . . . . . 443

一、雷曼震盪 443

二、希望政治與迷惘政治 448

三、在衰頹的氣氛中尋找意義 451

四、「3.11」核災及核災後 454

附錄一 記憶東日本大震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7

附錄二 1885–2014 年日本歷屆總理大臣 . . . . . . . . . . . . . . . . . . . 473

注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7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9

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5

地圖、表、圖表

地圖

4.1 德川日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11.1 日本帝國,1895–1939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6

12.1 太平洋戰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0

16.1 今日之日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5

2.1 1720 年前後主要城市的人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2.2 1600 –1867 年之農民抗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7.1 20 世紀初之勞工人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8.1 1905 –1918 年發生於東京的騷動 . . . . . . . . . . . . . . . . . . . . 168

9.1 三井及三菱到戰爭結束時所擁有的核心子公司 . . . . . . . . . 184

10.1 1918 –1932 年間之政黨內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14.1 1951–1980 年五個主要國家的名義國民生產總值 . . . . . . . 320

14.2 1961–1974 年進入日本高等教育的平等情況 . . . . . . . . . . . 332

16.1 1980 年代各主要國家的實質國民生產總值的成長. . . . . . . 390

圖表

14.1 1951–1976 年實質國民生產總值及資本形成 . . . . . . . . . . . 321

14.2 中產階級意識的興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7

16.1 1963–1979 年日美進出口貿易結算表 . . . . . . . . . . . . . . . . . 381

17.1 1983–2007 年實質國民生產總值增長 . . . . . . . . . . . . . . . . . 419

18.1 美國房屋價格的走勢與日本經驗的比較 . . . . . . . . . . . . . . . . 446

18.2 2002 年正規與非正規男性僱員之結婚百分比. . . . . . . . . . . . 452

......(更多)

读书文摘

英国著名社会主义者比阿特丽斯·韦布在1911年曾东来亚洲旅行,根据她的记载,中国人是个“可怕的民族”,她用同样的语气指责朝鲜人,但对于日本人,她则认为中国人“令我们的行政能力汗颜,令我们的发明能力汗颜,令我们的领导能力汗颜。”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