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颗小行星》作者以书信体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15个生动的人,15段精彩的生命故事。“隐逝于宝岛山林”,讲述了一个新西兰男人在台湾寻子的故事,他每天挂着失踪儿子的照片在台湾的高山中跋涉,在寻找中失去着也收获着……“最后的撒哈拉”则由关渡的芦苇起笔,追寻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灵魂;“成为珠峰的一部分”,写到台湾年轻的登山者拾方方,用他无畏的执著攀登了世界第一高峰……这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书,还触碰了部分死亡的议题,却一点也不沉重,反而展现了大开大阔的心境。刘克襄用半辈子和自然打交道,获得诸多启蒙与力量。《十五颗小行星》是他和台湾这块土地和人物的精湛对话。
......(更多)
刘克襄,台湾作家、自然观察者,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集、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非常具有开创性,堪称台湾当代自然书写领航者。其作品包括《野狗之丘》、《风鸟皮诺查》、《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永远的信天翁》、《11元的铁道旅行》等。
......(更多)
自序:小行星絮语
运行与相遇
隐逝于宝岛山林
成为珠峰的一部分
托泰布典的愿望
首登玉山的日本女生
云豹还在吗?
最后的撒哈拉
夜鹰的大地
向老鹰学习
戈壁来的呼唤
台风的子民
伸港来的阿嬷
荖浓溪上游的小村
冬天的怪婆婆
新中横的绿色家屋
家山
后记
......(更多)
十七岁时怀疑生命,这种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引言,更不是课堂上的是非题或申论题。人生的意义是后设的。我们用一辈子追逐,可能最后回首时,才会恍然明白。 人生不是没有意义。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是过了之后,才知道。不是开始的疑惑,或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小事的慢慢积累,堆叠出未来,同时形塑了自己的高度和亮度。 我也在努力变成这样的小行星。
我很喜欢这样的小行星状态和分类。人生似乎亦然,有些清楚了,也总有些还是混沌未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