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
作者:[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刘成富 / 全志钢
副标题:消费社会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10
ISBN:9787305133039
行业:学术研究
浏览数:481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更多)

作者简介

......(更多)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物的形式礼拜仪式

1/ 丰盛

2/ 丰盛与全套商品

4/ 杂货店

6/ 帕尔利二号

7/ 消费的神奇地位

8/ 货船的神话

10/ 灾难的完美诱惑

13/ 增长的恶性循环

13/ 集体开支与重新分配

17/ 危害

20/ 增长的计算或国民生产总值的神话

21/ 浪费

28/ 第二章消费理论

28/ 消费的社会逻辑

28/ 福利的平等意识

35/ 工业体系与贫困

37/ 新的分离

39/ 等级机构

40/ 拯救的一面

41/ 区分与物质增长的社会

47/ 旧石器时代或最初的丰盛社会

49/ 一种消费理论

49/ 人类经济学的解剖

57/ 物品的变化——需求的变化

60/ 对享受的否认

61/ 一种结构分析?

62/ 娱乐系统,或享受之束缚

63/ 作为新生产力象征和控制的消费

66/ 个体的符号逻辑功能

68/ 自我消费

69/ 个性化或最小的边缘差异

69/ 成为或不成为我自己

71/ 差异的工业化生产

74/ 消费变体

76/ 区别或类同?

77/ 编码和革命

78/ 结构范例

80/ 男性范例和女性范例

85/ 第三章大众传媒、性与休闲

85/ 大众传媒文化

85/ 新潮——或过时事物的复兴

86/ 文化再循环

89/ 转盘和计算机或最小的公共文化

93/ 最小公倍数

98/ 媚俗

100 / 摆设和游戏

104 / 流行:一种消费艺术?

112 / 信息的配置

113 / 媒介即信息

116 / 广告媒介

117 / 伪事件和新现实

118 / 超越真伪

120 / 最美的消费品:身体

121 / 您身体的秘密钥匙

124 / 功用性美丽

125 / 功用性色情

126 / 快感原则和生产力

128 / 当代身体策略

129 / 身体是女性的吗?

132 / 医疗崇拜:“状态”

134 / 苗条的牵挂:“线条”

137 / 性交换标准

140 / 广告中的象征与幻象

144 / 性玩偶

146 / 休闲的悲剧或消磨时光之不可能性

156 / 关切的神话

156 / 社会转移和母性转移

158 / 微笑之做作

160 / 游戏时间,或对服务的滑稽模仿

162 / 广告和赠品意识形态

164 / 玻璃橱窗

165 / 疗养社会

166 / 关切的暧昧和恐怖主义

168 / 社会测定的兼容性

170 / 证实与赞许

171 / 对真诚的崇拜——功用性宽容

173 / 丰盛社会中的混乱

173 / 暴力

180 / 非暴力的亚文化

182 / 疲劳

192 / 结论论当代异化或与魔鬼协议的终结

192 / 布拉格的大学生

196 / 先验性的终结

199 / 从鬼魂到鬼魂

199 / 消费之消费

......(更多)

读书文摘

鲍德里亚认为,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发展,“物品”这一概念发生了内涵型的转变,也就是说物品“必须具有一个外在于它并作为意义指涉的关系结构,物品本身被组织为表达这个意义体系的要素”。因此贯穿于鲍德里亚整个消费理论中的,是关于“符号”的建构。鲍德里亚尝试用“物—符号”的路径解释一切物品背后被赋予的话语和暗示,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都能被纳入到符号学的语境下。

鲍德里亚认为,即使是当代广告层面,也一直存在着男女两种范例的分离,以及男性优越性的等级残余。男性选择的是“角斗”,涉及证明自己,是一种高贵的“苦行式道德”,等价于军人及清教徒的品德;相反,“永恒存在于女性范例中的”,是一种派生的价值,即女性只是为了更好地作为争夺对象进入男性竞争才被卷入自我满足之中。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