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元族群文学的历史遗产与发展现实,显示了重新估量“文学”、正典标准、批评律则、美学风格的可能性。作为“人民共和”(政治协商、历史公正、民主平等、主体承认)的产物,“文学共和”(价值的共存、情感的共在、文化的共生、文类的共荣、认同的共有、趣味的共享)通过敞亮“不同”的文学,而最终达致“和”的风貌,是对“和而不同”传统理念的再诠释。本书以史、论、文本、影像、田野五个部分的立体结构,全面呈现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的学术脉络,探讨全球史与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区域政治、地方知识、性别意识、身份认同、文化遗产、社会记忆、影像表述、仪式书写和文学生活。尝试通过“文学共和”的本土批评创造,丰富中国文学话语的多样性存在,希冀它生发出来的理念可以扩展与推衍为其他学科可以参考的精神资源。
......(更多)
刘大先,1978年生于安徽六安,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曾获得中国作协2012民族文学年度评论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2013年度青年批评家奖”。出版有《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无情世界的感情:电影记忆》《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主编)、《陈查理传奇》(译著)。
......(更多)
丛书总序 吴义勤 3
代序:批评五题 5
史
现代民族转型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诞生??3
革命中国和声与少数民族"人民"话语??19
新启蒙时代的各民族文学:多元化与现代性??50
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63
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77
论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91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112
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全球语境
--兼及多元性与共同价值??136
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问题??148
"西部文学"的发现与敞亮??162
文本
何谓文学人类学写作
--潘年英论??177
民族文学的想象空间
--吴岩论??188
新女性维度
--叶梅论??200
血色浪漫的满洲
--朱春雨论??212
当我们谈论少数民族文学,我们在谈什么
--读五卷本《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选》??225
影像
人类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电影??241
文化遗产与新经济时代的少数民族电影??25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西藏表述??264
田野
新疆:文化安全与国家认同??27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
--广西田阳敢壮山的神话重塑与文化创意??291
民间现场四章??311
后记??331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