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侵华战争中,大多数日本“文学家”积极“协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支以笔为枪的特殊部队——“笔部队”。他们有的应征入伍,成为侵华部队的一员;有的作为“从军作家”开往前线,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更多的人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军国主义文化和文学组织,为侵华战争推波助澜。他们在其所炮制的侵华文学中,或煽动战争狂热,把战争说成是“圣战”;或把战争责任强加给中国,为侵略战争强词争辩;或把日军的残暴径加以美化,大书“皇军”的“可爱”和“勇敢”;或丑化中国人民,写他们如何愚昧野蛮;或歪曲沦陷区的状况,胡说中国老百姓和“皇军”如何“亲善”;或对沦陷区文坛进行干预浸透,对沦陷区民众施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
本书对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批判,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的日本侵华文学史的研究著作。它对于我们了鲜为人知的“笔部队”及其所作所为,对于弄清日本文学与军国主义的关系,对于深入认识军国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更多)
王向远,1962年生于山东,文学博士。1987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担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方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十年来独立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文章100余篇。已出版《东方文学史通论》《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翻译文学导论》《中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与陈言合著)《比较文学一百年》(与乐黛云教授合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结的病理剖析》等论著及《初航集——王向远学术自述与反响》13种。
......(更多)
前言/1
第一章 日本文坛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国策”的形成/6
第二章 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对华侵略与日本文学/24
第三章 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及其“大陆开拓文学”/45
第四章 日本殖民作家所谓“满州文学”/64
第五章 “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83
第六章 “军队作家”及其侵华文学/107
第七章 日本的侵华诗歌/131
第九章 石川达三的真话与谎言/171
第十章 炮制侵华文学的“国民英雄”火野苇平/188
第十一章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日本对沦陷区文坛的干预渗透/210
第十二章 “亚细亚主义”、“大东亚主义”及其御用文学/237
第十三章 日本有“反抗文学”吗?/260
第十四章 日本战后文坛对侵华战争及战争责任的认识/278
附录: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300
主要参考文献/317
后记/320
再版后记/323
......(更多)
日本人的所谓“菊花”与“刀剑”,“和魂”与“荒魂’的两面,一面是杀人如狂,一面是唏嘘感伤。火野苇平曾手书一个条幅,大意是:“强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就是悲的东西”。屠刀上面有菩萨,鲜血里面见佛陀。这就是日本人自《平家物语》以来形成的武士道的怪异的“审美”传统。
对于火野苇平来说,问题不在于写不写战争的罪恶,而在于没有把日本侵略军的“罪恶”作为“罪恶”来写,况且火野苇平从来没有承认日军的“罪恶”。所以在这里他无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本质区别,竟把产生于反侵略战争的文学名著拿来作自己的侵华文学的虎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