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希图使读者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而面对熟悉的诗时,也可以恢复济慈所说的“消极感受力”——在美面前,一个人有能力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
本书是waits继《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之后,谈论中国诗的第二本小书,这次谈论的是尚处于未完成的新诗。倘若我们能藉此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被它许诺,我们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终,我们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更多)
张定浩,笔名waits,1970年代生于安徽,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写诗和文章,现居上海。
......(更多)
她的一首诗,就如同一座建筑,首先是为着她自己心灵的需要而产生的。李健吾说“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的生活的支柱。”同样是写诗,徐志摩是赋,恨不得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完;废名和卞之琳是比兴,故意只说一点点;穆旦则是辩证法,说众多矛盾的话;林徽因,在她最好的诗里,是努力为她心底的热情所遭遇的那些不可说之物构建一个坚固的和美的空间。
诗歌不是言语,不单纯是要表达一个人想说的话。一个人之所以写诗,或者再把诗唱成歌,是因为一些难以言喻的情感,因为他明了言语在表达、记述和理解感受之间必然遭遇的重重变形,诗歌起源于对言语的不满,起源于这种不满之后的沉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