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学为核心,从哲学角度理解唐宋两代的文学复古运动,考察柳宗元、韩愈、欧阳修和苏轼作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立体面相,重绘士人精神传承。
☆内容简介
韩柳欧苏一脉相承的“道”是什么?他们又如何影响了理性精神与抒情传统的分野?
本书以道学为核心,梳理了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至苏轼的道学传承和文学创作,刻画了他们作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立体面相,由此解读唐宋两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作者围绕“文以载道”这一命题,辨析时代变革中的古文、骈文、诗、词各文体的发展,折射出唐宋道学的发展线索。全书以史实为依托,借助哲学、政治史、思想史的视角,见证儒家道学如何复兴,又如何重塑士大夫精神。
☆本书亮点
1. “文津图书奖”获奖者朱刚教授经典再版。通过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轼的道学传承,折射中晚唐的古文运动和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重现士大夫精神内核。
2. 文学与哲学对读,以史实为依托,深入士大夫与古文之本体论问题。以真、善、美三个范畴概括四大家的“道”,围绕“文以载道”这一历史命题,折射唐宋道学的发展线索。从哲学、政治史、思想史角度重新理解唐宋两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对文史哲深层次的融合做出有益探索。
3. 由文学家个案折射整体文化景观的有益尝试。围绕柳宗元、韩愈、欧阳修和苏轼的文学创作活动,以其道学为核心,刻画了他们作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立体面相。辨析时代变革中的古文、骈文、诗、词等文体发展,见证儒家道学如何复兴,又如何重塑士大夫精神。
4. 文献充实,考辨功力深厚。依据各家文集汇编,通过《全唐文》《四库全书》和各家辑佚等佐证。补正前人研究成果之阙误,于散见零碎材料中发前人之所未发,展现深厚学术功力。
5. 结构精巧,逻辑严密。论述磅礴优雅,论证坚实缜密,不乏随手拈来的灵感,读起来酣畅淋漓。
在朱刚教授看来,“文以载道”的实质是在文学中贯注理性精神,折射士人独立与文学自觉互为表里的历史现实,韩愈“长江秋注,千里一道”、欧阳修“容与闲易”如“秋山平远”、苏轼“万斛泉源,随地涌出”等文学盛景,就是文学中贯注理性精神的成果。
那么文学艺术一再强调的感性又如何安置呢?朱教授以苏轼的学生、高敏感人秦观为例,论证愁困的“词心”其实是宋人损之又损而不能化解的块垒,是人生非理性冲动的最后浓缩处。词心是秦观痛苦的渊薮,也是他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文学史的宝藏。
与秦观的内耗形成更鲜明对比的是韩愈,韩愈年轻时,曾三次上书宰相告饥寒、求汲引,这在后世一些士人看来丢脸的行动,其实有完备的“道学”体系支撑,这个体系可追溯至先秦“名实论”,深合儒家天人之辨和伦理观传统。韩愈的告饥寒求汲引,是对实施礼乐刑政的官员的监督规范,其干谒求职之道,也比后来理学家的“饿死道”更高级自洽。
士人的道学理论,不仅塑造了他们的文章气象,也确立了他们为官的气节,朱教授在苏轼的文章中提炼出作为抽象的“自然之总名”的“道”,从传世篇章《赤壁赋》引入,论证“盈虚者如代,而卒莫消长也”与“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终始”内涵一致,进而论证苏轼及其门生的大节观与其道学理论的内在一致性。本书论理磅礴浩荡,又处处圆融自洽,朱教授自身的写作也是在“于文学中贯注理性精神”的传统中吧。
本书底本是朱刚教授的博士论文,编辑读罢的第一感觉和豆瓣上很多初代读者一样——这是一部Dream Dissertation(梦之博士论文)。在上述种种出色的格局、观点和功夫之上,书中零星闪现的理想主义理论设计和“炫技”,洋溢着作者考据的快乐、思辨的快乐、表达的快乐。
......(更多)
朱刚,文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新宋学》主编。著有《宋代禅僧诗辑考》《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中国文学传统》《唐宋诗歌与佛教文艺论集》《苏轼十讲》等。
......(更多)
引 言
第一章 道学的兴起
第一节“中兴”思潮:道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超越“礼”的“道”:“道”概念的来源
第二章 从啖助到柳宗元的“尧舜之道”
第一节 啖助的《春秋》学
第二节 “尧舜之道”的社会历史意义
第三节 柳宗元的道论
第三章韩愈《原道》的研究
第一节 道统论
第二节 “定名—虚位”论
第四章欧阳修的文化功绩及其“至理”学说
第一节 “斯文有承,学者有师”
第二节 “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
第五章苏学:自由与审美的道
第一节 “苏学”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苏氏之道”的三个层面
第三节 “苏氏之道”的审美内涵
第六章“道”与各体文学
第一节 “文以载道”
第二节 “以文为诗”
第三节 “以诗为词”
附录 傅璇琮先生“日晷文库”原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