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却与当下联系最为紧密。身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时刻渴望洞察所处的环境、定位自己的坐标。社会学给出了一套独特的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它持续地关注当下、聚焦现实,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社会和更广大的世界。内卷、“996”、性别、阶层区隔……面对当下诸多热议话题的围困,人们迫切地渴望找到一剂解决生活困境的良方,而社会学的学科逻辑,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思辨方式与视角,用以审视这些问题背后的行为缘由与关系结构。
在中国社会学进入百年之际,国内知名学者渠敬东、周飞舟、王铭铭、田耕、陈波、徐勇、刘世定、吴小英、王宁、王天夫等,分别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当下的热点问题入手,带领我们进入中国社会学的殿堂,用社会学的眼光看待时代变迁,穿透热点现象,看清系统运作的原理,也重新认识作为社会人的自己。
【编辑推荐】
社会学在中国经历本土化,至今已百年有余。一个舶来的学科如何在中国语境中找到自己的范式,人们又是如何用社会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正是本书思考与关切的重要议题。在中国社会学百年这样一个大节点之下,我们更有必要对社会学在中国的生根与枝繁叶茂进行一番回溯与梳理。
本书邀请了十位社会学界的权威学者,讲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源流和当代中国最为关注的社会学问题。全书紧扣“中国社会学”的关键词,前五讲关注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五位重要人物,包括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李安宅,不仅深挖他们的学术历程,还重点就其代表作进行细致解读。每篇单独是一位学者的传记,合起来又是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后五讲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包括农村、城乡、家庭、消费和数字时代,作者讲述了这些命题的学术源流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的突出表现,特别强调了近年的研究取径和学术成果。
从这里出发,关注当下和现实,穿透表象的迷雾,在前人的智慧的基础上自由探索,洞察社会运行的基本结构。
......(更多)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著有《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与教育》《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等书,主编《涂尔干文集》(共6卷)、《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并译有《社会分工论》《启蒙辩证法》《图腾制度》等。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央地方关系、地方政府行为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著有《制度变迁与农村工业化》《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等书。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仪式时空研究、乡村民族志、历史人类学、民族学、中国西方论、比较神话学、社会理论等。著有《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心与物游》《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帝国与地方世界》《人生史与人类学》《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等。
......(更多)
写在前面什么是中国社会学?渠敬东、周飞舟
什么是社会学?
舶来的“年轻学科”如何适应中国的土壤?
“群”与“伦”为何是中国社会学的初心?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有怎样的思维视角差异?
“中国社会学之木”如何接受国际的“雨露”?
第一讲何以家国|吴文藻:“乱世”下的社会学命题王铭铭
庚子赔款“资助”的知识分子
“今日之国家,立于文化之基础上”
解决“思想公式化”,唯有“中国化”
社区,中国文明的构成单位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延续至今的追问
答疑: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讲差序格局|费孝通:怎样将人生经验融入社会学的探索?周飞舟
费孝通的人生经历与社会学理想
对费孝通产生重要影响的社区研究法
为何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像“水波纹”?
心态为何是影响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
第三讲以礼入法|瞿同祖:儒家文化“支配”下的法律秩序田 耕
法制档案里的中国古代社会
法律儒家化如何实现“身份有别”?
家族“尊卑有别”如何影响加减刑?
缔结婚姻的各步骤如何被礼法束缚?
古代法律如何“有意识”地区分贵贱?
第四讲宗族传统|林耀华:如何描摹中国人的社会生命轨迹?渠敬东
如何用“生命传记法”研究社会?
中国人的情感秩序与人际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祖先与神明为何是乡村社会凝聚的象征?
婚丧仪式反映了怎样的宗族乡村特质?
第五讲民族共生|李安宅:如何从现代国家角度看边疆?陈 波
“中医世家”走出的学人
一生著述,志趣在边疆
边疆与内地如何实现真正的统一?
保障那些“不占优势”的国民
对待宗教和派系要有超越的态度
在中国内部实现“超越性”
第六讲乡土社会: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面相徐 勇
(20世纪 50年代至今)
我们如何认识乡土社会?
从“皇权不下县”到“制度下乡”
为什么说中国农村社会不是“一盘散沙”?
走向社区化的乡村治理
为什么说农民是“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
第七讲城乡关系: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产权刘世定
(20世纪 80年代至今)
经济社会学为何关注产权变迁?
同产不同权是身份制度赋予的?
围绕土地差权租的博弈
政府作为主体带来的差权思考
第八讲家庭关系:家庭社会学里的个体、性别与代际吴小英
(20世纪 50年代至今)
什么是家庭?
社会学家如何看待家庭?
家庭的制度、观念与实践
中国人的性别与亲密关系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中国人“养儿防老”背后意味着什么?
个体与家庭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转向?
第九讲消费社会:“买单”里的商品文化生产王 宁
(20世纪 80年代至今)
研究背景:当消费不再代表“奢侈糜烂”
市场扩张,买的没有卖的精?
双重动力,助推消费社会诞生
我们消费真是出于“需要”吗?
消费竞赛,“炫耀”和“买单”
理论范式,观察趣味的传递与辩护
词语辨析,“消费主义”该批判吗?
展望终将到来的消费社会
第十讲数字世界:那些被互联网淹没和创造的王天夫
(21世纪初至今)
“根本性”的变革已经降临
突破社交网络的“等级结构”
生产工作切割出来的“零工经济”
群体智能与网络化的个人主义
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
伦理与科学,数字社会的思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