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陈平原“大学五书”丛书中的一本。
该书从历史记忆、文学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以学者的冷静讨论大学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答问、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等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明显的“对话”状态,延续了已有的叩问与思考——叩问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更多)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当代中国人文观察》等。
......(更多)
大学何为(修订版)目录
“大学五书”小引
自序
第一辑 大学之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之道”
为大学校长“正名”
我为什么反对一流学者当校长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辑 北大情怀
大学三问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北大边缘人
书法的北大
“好读书”与“求甚解”
第三辑 学院内外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
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
学院的“内”与“外”
学者与传媒
我的“八十年代”
陈平原、饶毅教授共话北大发展
修订版后记
......(更多)
从教育体制考虑:私立大学、研究院及民间学会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多元化的贡献; 从教育理念考虑: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打破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 从教学方法考虑:强调独立思考、自学为主、注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傅斯年参加议会,跟人争论大学独立,拒斥政府对大学的改造,说到激动处,因脑溢血当场去世了。先是金钱的压力,后是名位的诱惑,过了这两关,才能谈论独立与自尊、师道尊严。 师生关系,应该似大鱼与小鱼的从游,而不是演员与观众的看演出。
的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间的国会之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