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场叠影的、不安于位的、流动的香港文化盛宴。
作者洛枫站在一道边界与越界的“黄线”之前,细述港岛人文地景、心景的时代记认与异变,透过爬梳、解构香港社会背景下的文学、文化之寄存生态,从也斯到董启章,西西到黄碧云,叶辉到舒巷城,细数各家之长,出入于历史与当下、地景与心景,以及种种真幻互渗的“拟像”,随时准备着超越边界,投身入流动不居的精神载具,从而挖掘有关香港“地志记忆”之深层脉络,带领我们共同想像、分享“越界”旅行的心跳与愉悦。
......(更多)
洛枫
原名陈少红,诗人、文化评论人,张国荣迷。香港大学文学士及哲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学系,研究范围包括文化及电影理论、中西比较文学、性别理论及流行文化。亦是香港电台广播节目《演艺风流》客席主持及台湾《媒介拟想》协同编辑,曾担任第35届台湾金马奖电影评审委员。
著有评论集《世纪末城巿:香港的流行文化》(1995)、《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2002)、《女声喧哗:媒介与文化阅读》(2002)、《禁色的蝴蝶:张国荣的艺术形象》(2008)、《情书光影》(2011),诗集《距离》(1988)、《错失》(1997)、《飞天棺材》(2007年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诗组首奖),小说集《末代童话》(1998)
......(更多)
社会政治的回响
从“解殖民化”到“本土意识”的探索
——论20世纪70年代香港专栏文化的历史及社会脉络
历史想像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论西西的《飞毡》与董启章的《地图集》
苍凉与温暖
──论李国威的抒情自我与家国之思
个体生命的呼唤
妳仍会驻足而歌吗?
──论吴煦斌追寻自然的声音
浑圆的实体有自己的重量
──论王良和的“咏物哲理诗”
谈谈情、说说诗
──论香港情诗的风貌
年代的喧闹
破瓮观树:读叶辉的散文集
诗说香港:读《舒巷城卷》
实验语言叙述的可能:读《香港文学小说选》
明信片的爱情与政治:读也斯小说
语言的静默:谈吴煦斌的小说
咏物的散文:读吴煦斌的《看牛集》
关于“物”的故事:阅读三个魔幻的文本
边界、媒界、文类的跨越:谈“文化视野丛书”
阅读角度与作品意义:读董启章的《安卓珍尼》与《双身》
性别与文化的本位意识:谈游静的《裙拉裤甩》
城市•小说•世俗生活:读董启章的《V城繁胜录》与《The Catalog》
情色地图:读昆南的《恋石别曲》与《绝凶之艳》
......(更多)
从这个比喻来看,香港当日之所以成为殖民地,以及今日需要重新“回归母体”,仿佛都是两个权力大国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着色及拼图的游戏,而在游戏的过程中,“香港”不过是一块随时间推移的地图碎片或空间符号,长期被置放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