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的第一部系统的专著,内容包括从远古一直到近代的发展历程,从纵模两个方面对中国民居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推动我国的民居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发展方面介绍新石器时代以来汉族住宅的大体情况,第二部分就现有资料中选择若干例子,说明明中叶至清末,就是十五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初期的住宅类型及其各种特征,不过鸦片战争后由欧美诸国输入的住宅建筑不在本文范围以内。
......(更多)
刘敦桢(1897~1986)
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897年9月19日生于湖南新宁县,1986年4月30日卒于南京。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5年起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刘敦桢曾任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教授。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主任。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出版了《中国住宅概况》。1959年起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其著作已编成《刘敦桢文集》,共4卷。
......(更多)
一、发展概况
二、明清住宅类型
1.圆形住宅
2.纵长方形住宅
3.横长方形住宅
4.曲尺形住宅
5.三合院住宅
6.四俣院住宅
7.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体住宅
8.环形住宅
9.窑洞式穴居
三、结语
再版后记
......(更多)
除了社会条件以外,自新石器时代的穴居与半穴居的出现,到后来木架建筑的充分发展,以及明以来窑洞式穴居、地面上的拱券式住宅和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客家的高层夯土墙住宅的产生,都与各地区的建筑材料具有密切联系。而华北与东北等处由于气候干燥及雨量较少,才得以使用各种坡度平缓的麦秸泥屋顶,并在屋顶上采用碱土或黄土内掺拌碱水和盐水的防水方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