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插图经典,现象级畅销书
为年轻人而写,“迷惘一代”的文学经典
撕开战争的谎言,直面生命的真相
23幅战地手绘图+特种纸藏书票
“我们才十八岁,才刚刚开始热爱世界和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枪。”
一个谎言,煽动一群青年,踏入一片战场,碾碎一切人性,催生一代虚无,终成 一声叹息——雷马克用这条因果链揭露战争的本质:它不生产文明,只制造废墟;不成就英雄,只批发墓碑。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要读《西线无战事》?
战争其实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这部百年经典之作,无情揭露了人类在战争中如何不择手段地相互残杀,彻底撕碎了一个所谓神圣、爱国的神话。
小说主人公保罗和他的同学们原本只是一群高中生,在老师的煽动下满怀爱国热情参军入伍。然而,他们很快发现,战场的残酷现实与宣传相去甚远。在泥泞的战壕、弥漫的毒气和垂死战马的哀鸣中,年轻的战士们目睹了青春与人性被无情碾碎,最终一个个倒下。
战争从未远离,只是换了副面孔。尽管大规模的全球性战争似乎已经远离我们,但局部冲突、地区战争从未间断,俄乌战争的惨烈、加沙废墟的伤痛、以伊冲突的硝烟,仍在重复着战争的残酷和普通人的悲剧。《西线无战事》呈现了战争背后从未改变的真实图景:腐臭的战壕、被毒气灼伤的青年、在铁丝网上抽搐的躯体……雷马克笔下的文字成为当今战场残酷现实的深刻注脚。
翻开本书,你将跟随主人公的第一视角,与那些年轻的灵魂一同在战火中挣扎、呐喊,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迷惘一代”的巅峰之作
“迷惘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与文化现象,它特指在战争创伤中成长起来、对传统价值观深感幻灭的青年群体。这一文学流派的作品普遍流露出反战与厌战情绪,同时也抒发了青年一代的迷惘心境。
《西线无战事》中的“我们”是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他们受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煽动,满腔热血地奔赴前线。然而,战争彻底粉碎了他们原本美好的憧憬。当第一声炮响传来、第一个死者倒在他们面前,他们的震惊无以言表——他们的世界观崩溃了,最终他们只剩下孤独,而这种孤独不仅存在于战场上,更存在于战场之外。
作者刻画了这群青年从向往战争到被战争毁灭的过程,这种毁灭不仅是肉体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在战场上,这群年轻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活着回家。可当他们真的回到家乡时,却发现那里的人们对战争的看法跟自己截然不同,丝毫不能体会他们在战争中对死亡的恐惧。他们在战场上曾无比渴望的宁静生活,在现实中已然回不去了。
从禁书被焚到奥斯卡大奖
1929年1月出版后,当年就被翻译成26种语言,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数千万册。然而成功并非一帆风顺,1933年该书被纳粹公开烧毁,连同电影一起被全面封杀;1938年雷马克被剥夺德国国籍,被迫远走他乡。直到1989年,这部作品才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完全解禁。
1930年被美国好莱坞拍成世界上首部有声战争片,堪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的影片,一举荣获1930年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
1979年再次被改编成电影,同年又被翻拍成电视剧,在当年艾美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并荣获金球奖最佳电视电影。
2022年德语版同名影片包揽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四项大奖。
我们为什么要读后浪插图珍藏版《西线无战事》?
首度收录战地画家手绘图
缪尔黑德·博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战争宣传局任命的第一位官方战争艺术家,1916年抵达西线战场,创作了150幅战争作品。
这批战地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创作,不如说是历史档案,细节丰富,准确无误,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真实可靠的战争记录,画中士兵蜷缩的背脊、空洞的眼神,以及满目疮痍的战场,与雷马克的冷峻文字形成互文,共同构成“双重见证”,直指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收藏级装帧设计,随书附赠藏书票
本书装帧延续后浪插图经典的品质,艺术纸+烫黑工艺,触摸时就能感受到战争的沉重和历史的厚重。封面设计不仅在视觉上吸引人,更在情感上与读者产生共鸣:
主色调橙黄色配以硝烟底纹;书名“西线无战事”五个字的斑驳感仿佛残破战报被撕裂边缘,亦像是象征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吸引力,而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战争的残酷、历史的沧桑以及生命的脆弱,为读者提供一种直观的感受和思考的契机。
图案选用缪尔黑德·博恩的战地绘画加以设计,让读者一眼进入战争场景:右下方几名战士的姿态和表情传达出战争的沉重和士兵的疲惫,身下的大炮再次强调战争的破坏力和暴力;左下方衣着讲究的人们在观望、在对战争发表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与战场上悲惨又绝望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铁丝网作为战场的防御工事,则暗示了士兵们被战争困住的无奈和绝望。
随书附特种纸赠藏书票,选自缪尔黑德·博恩的战地绘画作品,两名士兵被笼罩在巨大的黑暗中,仿佛在陈述他们个体微弱的命运在宏大的战争潮流中似乎永无天日。
名人推荐:
一部完美的文学杰作,一段不可置疑的真相。
——斯蒂芬·茨威格
首次有作家以一种原始、冷酷的笔触,描写了人类如何不择手段相互残杀……其毫不妥协的真实性,令读者除直面现实外别无他解。
——《经济学人 》
故事里没有冒险的意识,只有青春被背叛的感觉……这是为整整一代牺牲者讲述的故事。
——英国企鹅兰登
雷马克给我们看的不是英雄,只是与你我相同的丘八(即士兵),恐怖,恐怖,永远在恐怖及神经错乱如醉如狂的状态中自卫与杀人,而且杀人是所以自卫,自卫不得不杀人。这才是战争的真相,是英雄的本色。
——林语堂
雷马克对现代战争残酷性的刻画,其威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丝毫减弱。
——《泰晤士报》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没有任何倾向性的作品,却成了一座纪念碑,比石头更坚实,比矿石更持久,一座震撼人心、激荡灵魂的纪念碑,为一代又一代后人生动地展示了一幅可怕的真实的战争画面。
——《福斯报》
在《西线无战事》里你身处一个意义的世界,却丧失了你的童年、信仰,以及对个体的关心。你陷入了一场噩梦,被卷入一个神秘的死亡和痛苦漩涡。你竭力避免毁灭,你正在从地图上被抹去。从前,你是一个纯真的青年,梦想着成为一名钢琴家。你曾经那么热爱生活和世界,现在却把它拍成了碎片。
——鲍勃•迪伦
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我们遭遇了所有的一切之后,在我们不得不深入了解死亡之后,我们将如何生活下去?
现在我们重新投入生活,那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身上又会发生什么事?
——雷马克
内容简介:
本书透过20岁主人公保罗·博伊默的视角,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疯狂景象。保罗身处西线战场,是众多士兵中的一员,他从普通士兵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对青年的无情摧残:弥漫的毒气、扫射的机枪、血腥的肉搏战、潜伏的狙击手,还有持续数月却毫无意义的战役。
当他休假返乡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向他人诉说战争经历,因为根本没有人相信真实的战争究竟是什么样子。
保罗重回前线,而此时战争愈发惨烈……
......(更多)
著者简介
作 者:[德]埃里希·雷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
著名德语作家,凭借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作品《西线无战事》享誉世界,也因这本书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 18 岁时应征入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西线战斗,战后从事过代课教师、临时工人、编辑等多种职业。1933 年纳粹上台后雷马克的作品遭禁,于 1938 年被剥夺德国国籍,流亡美国,后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
雷马克的作品大多带有自传色彩,多以战争为背景,揭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悲剧,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的作品还有《里斯本之夜》《凯旋门》《黑色方尖碑》等。
绘 者:[英]缪尔黑德•博恩(Muirhead Bone)
蚀刻画家和水彩画家。因描绘工业、建筑主题,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官方描绘战争画面而闻名。1916年,索姆河战役期间,他抵达法国,创作了150幅战争画作。
译者简介
钟皓楠
德语译者、青年诗人,南京大学本科、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硕士,曾赴德国弗莱堡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主要译作有《隐墙》、《神性的流溢之光》、《断头王后》、《维吉尔之死》(合译)、《时代的精神状况》(合译)等。
......(更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