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联系过度频繁且紧密的网络时代,我们会发现,独处的过程,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一样重要。深入地探索内心,追随自己的兴趣,进行创造性活动,我们同样可以获得深刻而有意义的幸福和满足感。
在本书中,你会了解到,孤独并不是消极、退缩的代名词;能够独处,是人具有独立认知和安全感的体现。人可以在孤独状态中改变态度和行为习惯,可以对生活有新的认识和领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者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荣格的自性化理论等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融入人物事例中,探讨了孤独的多种情况,如康德因学术研究而自我隔离的孤独、贝多芬因失聪陷入孤独、门德尔松因丧亲而短暂处于孤独之中等。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说,“或许这些天才对于孤独的需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可以为我们揭示正在被忽略的普通人的需求。”
希望本书能带你触及你未曾到达的内心深处,远离喧嚣和忙碌,至少偶尔,可以回归内心,与孤独对话,找寻内在的平静。
......(更多)
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 Storr,1920—2001)
英国精神科医生、作家。斯托尔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工作。他曾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院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牛津大学格林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与孤独共处》《丘吉尔的黑狗》《完整人格的塑造》《音乐与心理》等。
......(更多)
目录
引 言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意义/1
第2章 独处的能力/19
第3章 孤独的用处/35
第4章 被迫孤独/51
第5章 想象的渴求/71
第6章 个体的意义/85
第7章 孤独与性情/99
第8章 分离、孤立与想象力的提升/123
第9章 丧亲、抑郁与修复/145
第10章 寻求一致性/173
第11章 第三时期/199
第12章 对完整的渴望与追求/221
注释/242
......(更多)
鼓励患者了解和表达自已的内心感受,让他知道自己不会被拒绝,不会被评论,也不需要与众不同,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开始某种内心重建或梳理的过程,同时带来心灵的平和,最终到达真实的灵魂深处。
我不太认同亲密关系是健康快乐的唯一来源。现下有一种危险的风气,那就是爱被美化成了救赎的唯一通途。当被问到心理健康的构成因素是什么,弗洛伊德的答案是:爱的能力和工作的能力。显然,我们过分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的重要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