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气象万千的大时代,如何安顿此刻无数个跃动的身心,是每个真诚生活者的永恒之问。李静跋涉穿行于过去十年间的文本叙事里,看他人,见自我,不回避锐利凛冽的自我觉察,同时也日渐靠近“推己及人”的古老智慧,最终写出这部“学术人生志”。她敏锐的观察、真诚的感受与那种“将自己烧进去”的探求方式,都使得本书成为理解21世纪初不可或缺的现场观察与精神创获。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书讨论对象是当下的新颖的,涉及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电视剧、综艺节目、新文艺实践等种种文化现象;但其分析主题是思想的乃至哲学的,涵盖自我、共同体和文化机制这三个互相关联的侧面。这是对近十年来中国大众文化和人文现象一次有深度的探测、描绘和思考,具有令人瞩目的原创性。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以未经过滤的热情出入当代文本和文化现象,让此书在语词喧嚣但温度欠奉的批评界获得了自己的独特肖像。生命没有长治久安,共同体的形式也万千可能,李静立足此刻动用肉身思考新机制新美学新思想,在理论粘贴的时代,扔开标准化剧本,写下了青春版的“我来,我见,我征服”。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本书细读了过去十年间中国大陆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个案,诸如《乘风破浪的姐姐》《青春有你》《声入人心》《都挺好》《我们与恶的距离》《摩天大楼》《人民的名义》《野狐岭》“新说唱”“新女性写作”,并从中梳理出一部书写与再现“自我”的当代经验史,对一系列文化现象诸如“快乐至上”“革命叙事”“泛CP文化”“万物皆可说唱”,做出理性客观的分析。以专业的学术思考介入当下喧嚣文化事项,这对现当代文化的积极发展无疑是有意义与价值的。
本书是对过去十年间中国大陆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个案的梳理,书写与再现“自我”的当代经验史。其问题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在一个愈加原子化、科层化的生活世界中,文学与文化文本是如何想象与塑造“自我”的,而“自我”又是如何与公共政治、历史记忆、革命传统建立关联的。
其二,结合具体个案,探讨个体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进而分别描述当代共同体的若干形式及其可能性,包括现实与虚拟两端的“社群”,家庭、性别与乡村共同体等。
其三,本书希望通过经验分析,触摸正在巨变中的文化生产机制,涉及语言美学、文化生产驱动力、新的写作行动等多个方面,进而探究文化机制下的“人的再生产”这一重大议题,由此开启对于“新人”的探讨与追寻。
......(更多)
李静,山西长治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文艺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评论与访谈若干。
......(更多)
导言 当代生活的思想价值
第一编 细描自我经验
第一章 喜恶之间的主体型塑
第一节 “快乐至上”的文化症状
第二节 弃绝尘世与灵魂救赎
第三节 “我们与恶的距离”:道德的社会谱系
第二章 自我的公共感知与表达
第一节 以人民之名,讲述官场故事
第二节 阅兵式背后的抗战记忆
第三章 来自内面的革命史
第一节 “回望”革命时代的家史
第二节 养生、情欲与革命的对峙
第三节 抒情传统论述与革命叙事新变
第二编 共同体的形式及可能
第四章 现实与虚拟两端的“社群”
第一节 居委会叙事的秘密
第二节 想象性亲密关系:新媒介环境下的泛CP文化
第三节 “偶像”的吸纳:情感动员与资本运作
第五章 家庭与性别的新议题
第一节 “大团圆结局”的失效与新家庭理想
第二节 女性沟通机制的柔性力量
第六章 在文学中描画“新农村”
第一节 故人乡土的“人性原理”
第二节 知识视角下的当代农村书写
第三编 新文化机制与人的再生产
第七章 新机制
第一节 制造喜剧的“前世今生”
第二节 观众亦导演:当“脑补”成为生产力
第三节 “议题化”潮流及其弊端
第八章 新美学
第一节 新说唱与青年表达
第二节 新工人艺术团的造音实践
第九章 新思想
第一节 作为行动的“新女性写作”
第二节 文学研究者与人文学工作方式的养成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批评何以可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