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1980年代的梦想与激情
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代的回声
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光
《我的1980》书写了1980年代具有时代共性的一代知识分子求学和生活的故事。书中摹写了19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启功、王富仁等著名学者群像,展现了老一辈学者的宽博情怀、立人心志;勾画出60后一代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求学、治学生涯,以及他们40余年来的学术思考和文化认同,以此折射出中国当代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
——————————————————————————————
李怡笔下的北师大先生们:
1.启功
启先生的自嘲很快又流传开来:“博导博导,一驳就倒。”先生的幽默渗透着一股浓浓的历经沧桑的通脱,因为通脱而解构了某些京城名流骨子里的傲慢与矜持,荡涤精英作派,还原平民本色。
他流传在师大校园里的故事、他出现在各种合影中憨态可掬的样子,总是让我想起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同样圆脸白发、浑朴天真的周伯通。
2.王富仁
王富仁老师家的访客可能是最多的,从早上到夜半,络绎不绝,甚至到饭点了也有突然“驾到”者。有好几次,我都碰上王老师一家人挤在小茶几前用餐,而访客也径直围坐在不远处的床上、凳子上,王老师一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啃馒头、喝稀粥。
3.杨占升
杨占升先生爱惜后学,决心以一己之力为师大挽留人才,在与学校后勤几番交涉无果之后,决定亲自出马寻觅房源。每日饭后,他都在学校围绕教工宿舍转悠,一栋一栋地查看,又一家一家地打探,终于发现合作社背后的工6楼顶层的一套房子长期黑灯瞎火,无人居住。再经过详细调查,证实此处确系无人,杨先生便带着自己详尽的调研结果找到校长王梓坤,要求学校特事特办,为“新中国第一个现代文学博士”解决住房。大概后勤无人料到师大还有如此较真的老师,在如山的铁证面前,最终让步了。
4.蓝棣之
有一段时间,蓝棣之老师的居所也是门庭若市,各方诗人墨客纷至沓来,日夜无休。终于,他不愿如王富仁老师一般隐忍妥协了,某天清晨,赫然在大门上贴出大字通告:“本室定于每周一三下午接待访客,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当天上午,一批不请自来的学生、诗人兴冲冲登门,却悻悻然而返,“蓝棣之告示”不胫而走,传遍学生寝室。
这一代人幸逢国策变易拉,民族新生,也曾风云际会,该留下这一时代学者的求学问学记,师友记,我想也是一部时代大潮中的探险记或漂流记。
——作家 阿来
《我的1980》最让我沉醉和动容的部分,也是本书的主要部分,是他状写的1980年代北师大的先生们,那种宏深包含,那种平民本色,那种师生同体,那种宽博情怀,那种立人心志……无不让人景仰。
——作家 罗伟章
《我的1980》对北师大“大先生”们的描写生动感人,其人物素描显影出了一代又一代北师大学人的风范。而更加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在“蒙学记”的篇什中,尤其是儿时和青少年时期,观看电影、听电台广播评书的历史记忆里那些生动的场景描写,记录的是时代下个人思想历程的变迁。
—— 南京大学教授 丁帆
李怡笔走龙蛇,记录了青春的80年代,记录了80年代大学的奕奕神采,那也是我们所共同经历的。他以随笔,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存档,文学的感性和史家的价值判断融于一炉,写人叙事和史学史识融会贯通。
......(更多)
李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有《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作为方法的民国》《为了现代的人生》《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反抗虚无》等,近年从事散文创作,在《传记文学》《随笔》等处重述人生故事。
......(更多)
序一 我们共同的寻路记 /阿来
序二 走出象牙塔的历史抒情 /丁帆
1980年代师大校园里的先生们
几代先生同堂的1980
昂首穿行在校园的老师们
导师王富仁
双子座蓝棣之
学生活动中的老师
那时的班主任和校长
生气勃勃的研究生老师群
我们都是“研究生”
师大的真性情
蒙 学 记
文学如水
我在露天看电影
读图的记忆
声音的启蒙
我的科幻我的梦
初为人师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我的第一批弟子
乡村的鲁迅
学人随笔
王得后:“立人”的脉络
张恩和:永远属于师大校园
王富仁:启蒙的记忆
钱理群:“活中国”的姿态
刘纳: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吴福辉:学者的趣味和气质
陈平原:学术逻辑中的情感关怀
杨义:“大文学”史观的重启和实践
冯铁:遥远的怀念
为我们自己的人生作传——代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