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宋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讨论角度各有不同。但很少有人从制度史的层面,来剖析唐宋学术转型以及宋学的形成。本书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仔细梳理了宋代经筵制度形成、变化,及其功能转变、人员选任与讲说内容,集中研究士大夫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利用解释经史的机会,喻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并影响最高决策。揭示经学诠释与史论,如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挂钩,并与统治学说史同步演进。从而从发生学的角度,为宋学的产生找出一个制度史的依据。
......(更多)
姜鹏1 978年生,汉族。浙江宁海人。200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专门史方向,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宋代思想史、中国史学史。
......(更多)
书系缘起
绪论
一、“宋学”的几个层面
二、制度与观念
三、研究史的回顾
第一章 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
一、宋太宗的文治努力
二、宋真宗与经筵发轫
三、读书与治国
第二章 经筵制度化及其政治文化涵义
一、经筵制度化的契机
二、经筵制度化的内容
三、经筵官考论
第三章 经筵场域的职能变化
一、政治空间的两种属性
二、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
三、经筵场域附加功能的出现
四、转型为政治空间
第四章 经筵讲学对经学的影响
一、孙爽系讲官的进退
二、定义“帝王之学”
三、经筵对解经风格的影响
四、“帝学”与“道学”
五、新学官学化的路径
第五章 经筵讲学对史学的影响
一、读史的目的
二、经筵进读与史学义理化
三、《唐鉴》中的帝王肖像
第六章 经筵讲学与“师道”意识
一、经筵对宋人君臣观的影响
二、坐讲之争与“师道”意识
三、观念分歧的制度渊源
四、“侍臣”抑或“师臣”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更多)
以人物为核心与纲领的章节体学术思想史写作,存在着掩盖更多历史信息的缺陷,尤其是考虑到历史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联系性。
尽管真宗仍然崇奉道教、热衷醮仪,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对于儒术治国的信任已经内化为他思维模式的一部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