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扬州文化》依据史料,以清初扬州地方文化为主题,从文人、文学和名胜之间的联系入手,叙述了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士大夫群体的复杂经历,以及文人社会网络在遭受创伤之后的重建过程。
......(更多)
梅尔清(Tobie Meyer-Fong),198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副教授。曾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做高级进修生,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近期在《哈佛亚洲研究》等刊物发表《包装我们这一代人:清初的文选、朋友网络及政治融合》、《1600年至今的扬州遗址考察》等论文。目前正在研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历史记忆与纪念等项目和课题。
......(更多)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致谢
第一章 重建扬州
想象中的扬州
扬州的地理位置
“芜城”扬州
扬州的恢复(1645―1700)
第二章 红桥: 人物与意义
景点和感想
城市及其地位
与红桥的关联
王士祯与红桥
红桥与众人物
红桥修禊
再探红桥
第三章 文选楼,纪念碑和杜撰的历史
文选楼溯源
“远古遗迹”之楼
作为诗文主题的文选楼
文选楼与旌忠寺
客居在文选楼遗产之中
聚会: 编者和《文选》
遗忘: 变换的丰碑
甄别与占用
第四章 再创造和娱乐―――平山堂
平山堂择址
对废墟的沉思
新兴的路线
1674年的修缮
汪懋麟: 重建身份认同
皇帝的馈赠及临幸
第五章 天宁寺的制胜奇观
扬州的重新定位
天宁寺往昔
寺中的待漏馆
皇帝在“江南”
天宁寺与南巡(上)
景点与奇观
天宁寺与南巡(下)
尾声
征引文献
索引
中译者后记
......(更多)
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时正秋赋,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十余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一时和者数十人。又三年,予至广陵,则四时流传已久,大江南北和者益众。于是《秋柳诗》为艺苑口实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