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庄带回家》是一本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情书写生养自己的村庄,捕捉这块土地之上庄稼四季轮作的呼吸和乡亲父老震耳欲聋的沉默,着力描写祖母、母亲和“我”三代女性在岁月长河里表现出的隐忍、坚守、执着的生命底色和生存尊严,将女性置于乡村和时代的坐标轴中加以观照,赋予作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回味空间。
· 三代女性共谱生命诗篇,感受平凡生活中关于坚韧、爱与传承的点点微光
嘴上总说着“对人要和气,不要给人脸色看”的祖母,伺候家庭又伺候庄稼的母亲,还有通过学习、提升改变命运的“我”,在时代浪潮中完成从“咽下苦难”到“书写苦难”的蜕变。她们既是传统村庄的锚点,又是时代变迁的浮标,浓缩了千万女性的身影。通过分享日子里的帧帧瞬间,作者怀念祖母和母亲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讲述三代女性坚韧、爱与传承的温情故事,展现岁月长河里隐忍、坚守、执着的生命底色。
· 为漂泊的现代人搭建回乡的栈桥,翻开书页就能触摸故乡的温度
把故乡装进行囊的人,终将成为精神的返乡者。从走出村庄扎根城市到找寻记忆里的村庄,作者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学还乡。那些被揉进麦浪的童年、沉入河底的往事,印象中香气扑鼻的猫咪粥、老屋门楣的裂痕、谦卑少话的剃头匠……村庄的点点滴滴化作美好充实的文字,如珍珠般被串联起来,在字里行间重获新生。
作家丁立梅倾情作序,“那不仅是她的顺潭港,也是你的,是我们都回不去的故乡”。
· 保留方言用法,勾勒原汁原味、真挚淳朴的情感画卷,装帧特色明显、韵味悠长
作者在66篇散文中深情回望生养的村庄,捕捉乡村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行文间保留东部沿海地方的方言用法,颇具文学特色和韵味。封面展现的线条犹如村庄里奔腾不惜的河流,右侧汇成女性的侧脸,那是祖母,是母亲,亦是“我”。记忆里的村庄逐渐远去,河流却依旧奔流,脐带般将代代人紧紧相连,延续着朴素的信仰和爱的力量。
......(更多)
江华
生于黄海之滨、盐阜平原一个叫顺潭港的村庄。
高中毕业后进城谋生,后应聘担任乡镇广播站播音员,下岗后再次进城闯荡职场,目前就职于一家金融企业。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兼职文化主持、朗诵及培训。一面为生活打拼,一面在声音和文字中慰藉灵魂。
2006年,在家乡晚报发表处女作《棉花》,后陆续在《盐阜大众报》《无锡日报》《盐渎》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作品,现为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盐城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更多)
第一辑 那时雨
那时雨 / 003
西瓜往事 / 006
祖母的小屋 / 009
鸡蛋里的村庄 / 013
棉花 / 016
百合 / 019
骨头包肉或肉包骨头 / 022
陪祖母看戏 / 024
我的小升初 / 027
围堤脚下 / 030
茅草绳 / 033
时光碎片 / 036
理发师 / 041
那年那味 / 044
小芹 / 047
疏远的记忆 / 050
与蚊子抗争到底 / 053
初滋味 / 056
小龟爬上手 / 058
十里上学路 / 060
太平天国 / 063
声音流淌的四季 / 065
第二辑 顺潭港的忧伤
猫咪粥 / 071
肉圆佳话 / 073
跟路 / 076
吃下午 / 079
小闸口 / 081
五月麦收 / 084
六畜兴旺 / 087
麻雀麻雀满天飞 / 091
顺潭港的忧伤 / 096
娘家亲 / 100
依兰 / 104
生死相诺 / 108
回到最初,回到永远 / 112
七月半 / 116
四月的纪念 / 119
尘世中的孤守 / 123
力养一人,字养千口
——祖母绕在嘴边的乡村土语 / 127
第三辑 我把村庄带回家
春天里 / 137
老家的秋 / 140
你来,有麦香 / 142
冬日村庄 / 144
一片云所能带走的 / 146
赤豆棒冰换来的梦想 / 149
我把村庄带回家 / 151
小学旧址 / 161
雪后 / 163
锈迹斑斑的锁 / 166
穿过田野的风 / 170
第四辑 我的诗篇
我的诗篇 / 177
蛤蟆子草 / 181
愧对一朵花开 / 184
小姨 / 187
那些北风吹过的日子 / 190
难咽的苦 / 193
陪读的日子 / 196
海,仍是诱惑 / 199
柔软的事物 / 201
一片叶子的正反两面 / 204
阅读刚刚开始 / 206
植物的奶,动物的奶,女人的奶 / 209
狗尾巴草的梦 / 213
何以生华发 / 216
回望西湖 / 219
离我最近的路遥 / 222
后 记 / 227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