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集诗人、学者、剧作家、革命者及传统士大夫等诸多角色于一身,且充分发挥各种身份的优势。本书以抗战时期的郭沫若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其文化活动、戏剧创作、旧体诗词写作及学术研究等文化政治活动,指出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延续“五四”时期的浪漫风格,进而创造出“情感教育剧”、诗化戏剧等新的美学形式,是一个“诗人革命家”。将作家论与文学社会学结合起来,从“主体—表达—时代”的综合维度,考察此时郭沫若各种身份和表达与时代问题之间如何彼此展开、相互作用。以专题形式分析其浪漫余绪、诗词唱和、文人交往、学术研究及对文艺制度建设的参与等,揭示该时期郭沫若出入新旧、文史、政学的革命士大夫身份。北京大学中文系吴晓东教授为本书作序。
......(更多)
刘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研究人员。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已出版专著《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研究、冷战时期港台文学研究和两岸诗歌(含旧体诗)研究。
......(更多)
代序:研究主体与历史对象的彼此敞开 (吴晓东)
【绪论】
历史与叙述
从“第三个十年”到“抗战时期”
诗人革命家
【第一章 “由情以达意”:浪漫的情感政治学】
浪漫如何介入历史
“由情以达意”:文艺如何动员民众
政治修辞术(上):演说及其仪式
【第二章 诗词唱和与士大夫情怀】
书拓与诗词唱和
危机与救赎:一个新文化人的“南渡”
唱和传统的现代嬗变
结 语
【第三章 屈原:一个文化符号的生成】
政治修辞术(下):诗人节与新诗人的诞生
情感教育剧:《屈原》的诗学政治
剧可以兴:《屈原》作为诗化戏剧
屈原形象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 学术研究的历史想象力】
历史想象的分歧:郭沫若与墨学论争
革命士大夫的学、政与道
知识与革命:《甲申三百年祭》的比与兴
结 语
【第五章 文学、制度与国家】
制度的风景
有经有权(一):郭沫若对毛泽东文艺的评介
有经有权(二):郭沫若与毛泽东文艺体系的建立
【余论 回到历史中的郭沫若】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
郭沫若是从浪漫主义文学转向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有机体观念、宇宙的目的论等,都从精神和观念的层面强化了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精神。郭沫若自称是一个有“历史癖”的人,无论是他的历史剧、历史研究,还是考古研究等,都不脱离黑格尔-马克思式的历史精神。“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