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大观书系”之一种。全书采用新文化史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中国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鲁迅、梁启超、蒋介石等五人。通过他们与疾病的抗争历程及其对中医文化的多元思考,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对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剖析这些历史人物的医疗观念,将中医文化作为观察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独特窗口。在传统科技与思想普遍遭遇批判甚至消亡的背景下,中医药的顽强生命力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本书通过生动的人物叙事,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在身体病痛与思想变革之间的张力,更透过医疗史的棱镜,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调适与重生。全书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充满引人入胜的历史细节,为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更多)
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台湾中大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医疗社会史、疾病史、史学方法、中国近代战争与科技等。著有《近代中医的身体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2008)、《台湾日日新—当中药碰上西药》(2009)、《“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2012)、《国族、国医与病人:近代中国的医疗和身体》(2016)、《虚弱史—近代华人中西医学的情欲诠释与药品文化(1912-1949)》(2019)、《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2019)、《跟史家一起创作:近代史学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技艺》(2020)、《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国的真相:一段抗疫历史与中西医学的奋斗》(2022)等学术专著,并主编数本论文集和教科书,发表期刊论文、专著篇章等90余篇。曾荣获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沙学浚奖学金、郭廷以奖学金,王玉丰年轻学者STS论文纪念奖,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杰出医史研究奖,2023年财团法人中国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陈立夫人文社会科学专书奖”,台湾中大杰出研究奖等荣誉。
......(更多)
绪论 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下的国族与病人再思考
一、前言
二、近代中国的身体与国族
三、从病人出发的医疗史
四、从病人的言论与视角出发
壹 略论胡适的医学观
一、前言
二、在挣扎中的传统中医
三、胡适的身体与医疗
四、国故中医、科学西医:再探知识分子择医观
五、医疗、身体与国族:医疗化下的国民性再造
六、小结
贰 民初医疗、医生与病人之一隅:孙中山之死与中西医论争
一、前言
二、病人的经历
三、早年为学与发现罹患肝癌始末
四、中西医对肝癌的认识
五、更换中医治疗始末
六、中医治疗的转机与困境
七、孙的最后时日
八、小结
叁 “国医”的诞生:中国医学之近代转型与再造
一、前言
二、重省中西医汇通史:正视中西差异
三、国医建构之初:国学与国粹之形象
四、国医转型的关键年代
五、形塑科学国医之困境
六、面对国家与民族:国医责任之再造
七、小结:一次失败的“成功”转型
肆 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
一、前言
二、缘起:反中医幼苗诞生
三、至死不渝的迷信:偏方与秘方
四、骗人的把戏?中医辨病与诊断
五、科学与国粹
六、略论当时中国西医的问题
七、小结
伍 医疗疏失与“中西医汇通”择医观:梁启超之死与“肾病”公案新考
一、前言
二、“失肾记”前因后果
三、此案所反映之中西医技术与医疗环境
四、余波荡漾:中西医论战与最后的真相
五、小结
陆 国家与身体的公与私:抗战前蒋介石的日常医疗与国族卫生观
一、前言
二、个人生活经验:1924年前的蒋介石
三、军校校长与北伐时期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的“私”领域日常卫生与医疗
五、西安事变后:蒋的疾病医疗史
六、国家卫生和“公领域”身体之现代性实践
七、小结
柒 结论
征引书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