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中国乡村仪式性宴请中请客收礼向不收礼、部分收礼转变的过程与机制,将礼物收受规则中的互惠分为资助型互惠与关系延续型互惠。本书认为,礼物收受规则的变化就是双重互惠制度单重化与有限化的变化,即资助型互惠消退及萎缩,关系延续型互惠持续。它经历了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过程,受到来自市场、村庄及政府的内外因素影响。村庄的社会流动、人口流动及关系选择是内在因素,市场变化与政策要求是外在因素。声望建构、情感表达、道义维系及绩效获得是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村落社会的流动性与价值表达成为互惠再制度化的关键环节。在礼物收受规则变迁中,机会创造者、制度变革者、制度筛选者及制度变革成果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最终促成了“请客不收礼”的产生。
......(更多)
郑姝莉,女,江西赣州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在《社会学研究》《中国青年研究》《人文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方向:礼物研究、社区研究、农村社会学 。
......(更多)
缘起
第一章 从礼物到互惠变迁的研究
第一节 文献回顾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概况
第四节 篇章安排
第二章 从隐性到显性扩张:双重互惠的制度化过程(20世纪50~90年代)
第一节 隐性存在:软约束、功能依赖与隐蔽式互惠
(20世纪50~70年代)
第二节 显性扩张:退出约束、功能扩张与扩张式互惠
(20世纪80~90年代)
第三章 市场变化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2000~2015年)
第一节 市场变化:物资充裕与购买力的提高
第二节 市场替代与仪式活动的去资助化
第三节 礼金负担与去制度化
第四章 社会流动、声望补偿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第一节 身份下降、身份恢复与成为精英
第二节 “寿丧不收礼”:崛起的价值表达与声望补偿
第三节 声望补偿何以必要:建构新的社会记忆
第五章 社会流动、声望确认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第一节 宗族复兴与精英延续
第二节 寿宴“不收礼”:宗族精英的价值表达与声望确认
第三节 声望确认何以必要:声望可以转化与延续
第六章 社会流动、声望获得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第一节 教育:宗族重视与家庭重视
第二节 升学宴:教育的价值表达与声望获得
第三节 声望获得何以必要:一种意义与价值
第七章 人口流动、情感表达与双重互惠的去制度化
第一节 人口流动:为了社会流动
第二节 回乡宴请:外出的情感表达与声望获得
第三节 情感表达何以必要:要回去的老家
第八章 政府行为、外部强化与单重互惠的制度确认
第一节 民间风俗与公共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治理绩效与制度变革消费方
第三节 榜样确立与“不收礼”的制度确认
第九章 关系选择与双重互惠的制度遗留
第一节 道义维持与双重互惠制度的遗留
第二节 关系选择与礼金关系圈的缩小
第三节 礼金关系圈何以缩小:村庄社会的半熟悉化与竞争化
第十章 结论与余论
第一节 互惠变迁的多重过程
第二节 互惠变迁的多重机制与多重行动力量
第三节 声望建构何以可能?
第四节 互惠变迁机制的外推与解释
第五节 流动中村落共同体的竞争性与道义性
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相关报道人简介
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