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20世纪上半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内容包括: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领域内关于如何建设信史的分歧;早期考古学知识的传播途径;传统学术资源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自我调适;从处理古物古迹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到争夺“学问的原料”;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民族主义”特征;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史学特征”的内容及来源。大致以时间为顺序,通过个案分析,补充和修正既有研究成果的论点与史实,勾勒中国现代考古学建立初期的思想谱系。
......(更多)
査晓英,1978年生,重庆人。2000年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年3月—2005年3月,赴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汉学系访学一年。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更多)
前言
目录
引言:扩充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维度
第一章 从“文”到“物”
一、中国上古史的真相
二、信史与“文”“物”
三、考古学的专门化
第二章 知识溯源与学科初建
一、地质学与古人类遗存知识的早期译介
二、从地质学到史学的考古学
三、地质调查所与中国考古学
四、小结
第三章 传统介入:“金石学”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重塑
一、晚清的金石之学
二、清季金石之学与新学科体制
三、“金石学”“古器物学”与教科书
四、小结:金石学的“重建”
第四章 冲突与竞争:保护“学问的原料”
一、从新郑铜器的出土经过看各方参与者的目标与行动
二、各方对新郑遗物的初步研究
三、保护“学问的原料”
四、余论:“民族主义”抑或其他
第五章 “中国考古学之父”:“正当的历史观”与民族主义
一、理想:“去欧洲化”与“去民族化”
二、“以全人类为背景”:李济与傅斯年的“古史多元观”的交集
三、各种“文化因素”更加平等:殷商文化的更多来源
四、小结
第六章 “科学”在中国的两难处境: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一、摆脱“民族主义”的方法:体质、民族志与小范围区域比较
二、中国民族史的范围
三、人种研究的困境
四、余论:为推动中国科学发展而坚持的人类体质研究
第七章 中国考古学的“史学特征”:关于来源的一种解释
一、中国人类学家的可能贡献:语言与比较
二、作为“比较法”基础的“历史法”:小范围与细节发掘
三、“历史法”对“比较法”的单向制约:器物分类有“逻辑”
四、回应批评:讨论器物“功能”的路径
五、要“准确”还是要“合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