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七年春天,刘宸君与旅伴梁圣岳从印度出发,一路前往尼泊尔登山旅行,然而途中遇上当季罕见大雪,使两人受困岩洞四十七日,搜救队找到两人时,刘宸君已在三天前过世。刘宸君贴身携带的旅行笔记,以及给亲友的书信,由旅伴带了回来。
刘宸君一直有意识地琢磨笔锋,并有意透过旅行洗练自我的思绪,张开自己的视野;以此为出发点,他旅途中的书写,早已超脱旅游经验的杂记,而直接是他生命本质最核心处所开出的窗。即便最后受困岩洞之中,刘宸君仍不断地书写,已书写见证自己生命的存续。
在刘宸君亲人的同意之下,由刘宸君亲近的友人与出版社编辑合作编选,将刘宸君留下的完成度、形式与叙事声音不一的文字,包括游记、诗、书信与日记散文等文类,汇编成四部:在路上、旅人之死、致信、夏天的少年。读者将能看见一颗纯净且热爱生命的年轻心灵,在对生命产生困惑的年纪,透过内在的书写,及对生命重要他人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随之对外在世界展开猛烈搜索,而在这些搜索对象之中,[山]以多重隐喻、意象与情感反复出现在字里行间,逐步成为他对自己的存在、生命意义的转喻。
本书是刘宸君第一本文学作品集,由刘宸君在东华念书时敬爱的老师,小说家吴明益先生作序。
......(更多)
刘宸君
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生于苗栗,二〇一六年入学东华大学华文学系。二〇一七年一月与旅伴梁圣岳前往印度,于二月底入境尼泊尔,并进行预计一个月的塔芒及蓝塘山区健行。三月中旬遇到该季罕见的大雪,受困于纳查特河谷旁的岩石洞穴,并于同年四月底去世。喜欢文学、登山和旅行,活动的山域多属于中海拔的中级山山区。
......(更多)
山與寫作會怕孤獨嗎? 吳明益
第一部 在路上
活著的人都正趕赴一個地方
The Mayor’s eyes
十二號公路記事
暫別印度平原
與一群曼尼普爾青年的相遇
穿越隧道
美麗世
抵達加德滿都
營地生活
書寫與山――線的兩端
不抱希望的抵抗
․印度尼泊爾旅行路線
第二部 旅人之死
稜線
背包
災厄
指認旅伴
凌晨海邊
畫線
兄弟
請進
惡習
懸崖下的空瓶
止
碎
妒羨你渾然的碎裂
旅人之死
搭火車
午後
盲
斷層
來自地平線的俯視
觸覺――致我的疾病
奔跑
迷路日記
誕生是生命的遺漏
夜晚的白晝剩一點點
灑水器
這裡無不是死亡的氣息
雨
生火
他們只有火
海邊
海邊――致吳明益長篇小說《複眼人》
一盞靈魂的燈
超音波
屬於島嶼――給認真生活的你們
農人
不寫詩的時候
無詩
鼓手――給峨眉的一場雨
火葬
那些我們無從命名的
我們是那麼熱切地渴盼活著
永恆的代價
我均勻地呼吸
第三部 致信
為了更加完整而純粹
想成為男孩的女孩
痛苦也能畫成地圖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只有邊界,疊上邊界的邊界
廢墟與寶藏
一切由溫度起始
訣別的直進是溫柔的往復
你總是讓他想起卡夫卡
拼圖
貼近永生
第四部 夏天的少年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山所告訴我的
在路上
隧道
短暫的回望
向這年瞥的一眼
遺忘即創造
殘忍的善意
走山路,成為山
徘徊不去的時間
離開一個地方,進入另一個生命
到現場去
赤子
低空飛行的默契
旅伴
氣味
火、山與雲霧的語言
死者默默等待的想像
鄉愁
告別竹東與一路向南
你看見前方的浪了嗎?
夏天的少年
ㄩ的房間
喜劇的悲哀性質
某天
關於母親
愛
發燒者的囈語
你的海上天氣好嗎?
移動的必要
書寫的責任
終章
回家
給宸君
寶貝 宸君媽媽
無盡回家 羅苡珊
送你 楊婧琳
禮物 蕭羽彤
春山出版編輯說明
......(更多)
“故乡”是什么 以为一直和它擦肩 它却孤独地缠绕在心上 在无数道别和问候之间 从荒芜蔓延成一片富饶的水田 你的肩膀站成麻雀—一 却是那么远,那么远
但我必须相信世界是好的 如同相信你已然死去 我站在岛的中央 用山脉创造阴影,交换 仿佛窒息的秘密 像时间自植物的孔隙穿越而来 生命流泻于地 委顿的坏朽光亮 温煦如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