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物种起源》的现代视角改写版,目标是为更多读者架起直通达尔文思想殿堂的桥梁。
以1859年初版为基础,本书做了三方面改写:
一是内容的删减。即把达尔文列举的过多实例和冗长论证做了压缩——这些内容在达尔文时代用来说服读者是必要的,对如今的我们来说却可能是一种阅读负担。原书 十五章,被改写者合并为十三章,个别章节中某些过时或不够准确的内容也有所删减。
二是文字的简化和术语的现代化。原书段落较长,句式繁复,拆分为较短的段落和句子之后,文字更加简洁流畅。少量较为生僻、难以理解的术语改成了我们熟悉的说法,同时附有术语表,以供有心的读者的查证。
三是注解和补充。在正文之外,改写者以脚注的形式增添了少许简短说明,用来解释术语、引导阅读。在各章的末尾,还添加了一些“新知”短文,这是为了补充现代主流认识,并和达尔文的认识形成呼应。改写者还想借此展示这样一个事实:自达尔文时代以来,关于演化论的研究本身也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演化。
如此精编和改写之后,全书版面字数仅余约十二万字,篇幅已经不足原著的三分之一。但改写者尽量维持了达尔文的原文风格,并特别注重保留“达尔文构建理论的砖瓦”。在她看来,这些才是现代读者最该了解和体验的内容。
今视角《物种起源》,最大价值不在书中的观点——这早已成为我们的常识,而是展现身处时代背景之中的达尔文如何处理他所面临的证据和冲突。本书的任务,不是炫耀达尔文的伟大,更不是渲染演化论发现的神秘,而是要把其中蕴藏的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以具体、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给现代读者。
......(更多)
原著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1809–1882
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尤以在演化科学方面的贡献和自然选择理论著称。在其1859年首版的著作《物种起源》中,他详细阐述自己的演化理论,向数世纪以来关于生命的正统信仰提出了挑战。
改写 丽贝卡·斯蒂弗 Rebecca Stefoff,1951–
美国作家,现居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自大学期间出版处女作起即笔耕不辍,主要针对青少年读者创作科学和历史题材的非虚构作品。个人网站:RebeccaStefoff.com
译者 龙朵朵
自由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硕士。译著有《紫木槿》《动物研究院》等。
......(更多)
引言| 达尔文的大发现 …… 1
第一章 芽变植物与蓝色鸽子 …… 13
第二章 划分物种界限 …… 27
第三章 生存之战 …… 37
第四章 适者生存 …… 49
第五章 马的条纹…… 63
第六章 我的理论之难题 …… 75
第七章 本能 …… 91
第八章 规则与骡子 …… 101
第九章 解读岩石 …… 113
第十章 物种的兴衰 …… 125
第十一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 …… 139
第十二章 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 157
第十三章 一种生命观 …… 169
术语表 …… 183
拓展阅读 …… 189
索引 …… 191
......(更多)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物种杂交时,不育或可育性会以不同程度显现。 杂种植物也是一样。有些杂种植物从不产籽,有些则能够自体受精,并产生越来越多的种子,乃至完全可育。
自然选择倾向于根除有害变异,加强有益变异,但自然选择和其他推动演化的力量,并非为了某种目标而作。生命的历史并不是从细菌和蠕虫这样“低等的“简单生命形式向矮马和人类这样”高等的“复杂生命形式逐渐严谨的故事。蠕虫总是擅长做一只蠕虫,正如矮马擅长做一匹矮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