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寄宿男校的一段伤心往事 耶茨最温柔的一部小说
-
书名中的“好学校”是一所虚构的康涅狄格州预备中学。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好学校”中的男孩毕业后就要立刻参军作战,老师们对于自身职业和所在学校的情感五味杂陈。尽管这是一所学校,可正如书中一名老师所说,这里“蕴藏了巨大的潜在能量”,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延续了《革命之路》中探讨的主题,书名中的“好学校”无疑是对整本书最大的讽刺,读罢不禁令人唏嘘。本书是理查德·耶茨为数不多的笔触温柔、充满怜悯的一部作品,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背景与经历与耶茨本人也有重合之处,其中哀伤而克制的情绪很吸引人。
-
耶茨的优雅叙事中充斥着爱,智识,与戳穿谎言的无奈讥讽。
——《纽约客》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理查德·耶茨以如此清醒的同情刻画他笔下的人物,带着对自己年轻时代的怅惘追怀,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揭露众生的自我欺骗,以及他们面对失意人生的浑浑噩噩。
——《波士顿评论》
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生活的真相。
—— 《时代周刊》
耶茨是一位诚实得近乎残忍的作者。他绝不会让任何读者幸免于难。
—— 《卫报》
......(更多)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内古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更多)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某些时候觉得,也有权利觉得自己是个有用之人吗?哪怕是在一个孤独的、被人忽略的人生的尾声阶段?哦,等我过世了他们会想念我的,麦拉·斯通如是想,但最糟糕的是就连这一点她也无法确定。
接着他斗胆望了她一眼。她站在放着酒瓶的桌子前,想给自己倒一杯,但她的手抖得厉害,因为她在哭。她那簇浓黑的、参差不齐的、撅起来的阴毛转过来正对着他。不知道女人们是否注意到,在一个像这样的时刻,她们身上最珍贵、最隐秘的部分会使她们看上去多么脆弱、多么可怜?大概会吧;女人大概什么都能注意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