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蓝江、姜宇辉、鲁明军联袂推荐!
——————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涨粉,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
在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以干净利落的文风,对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批判。从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到人工智能的崛起,通过分析数字社会“非物化”趋势所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这本书不仅诊断出我们时代的症候,还将激发读者反省自身的处境。
......(更多)
作者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神学,1994年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著作有《倦怠社会》《爱欲之死》《在群中》《妥协社会》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是当代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思想家。
译者
谢晓川,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更多)
与商品的物性相比,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件商品的美学文化内容才是真正的制造品。 体验的经济学取消了物的经济学。今天的消费品纠缠不断且喋喋不休。它们都已经装载了预先制定好的、强加给消费者的观念和情绪。 通过购物,我们购买和消费的是情绪。借助于讲故事,制造品充满了情绪。
信息资本主义展现了资本主义的一种锐化形式,不同于工业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将非物质的事物也变成了商品。 生活本身具有的商品的形式。人们将人的全部关系都商品化了。社交媒体全面地利用交流来牟利。像“爱彼迎”这样的平台将“好客待人”商品化。信息资本主义占领了我们生活——甚至是我们灵魂——的每一个角落。人的喜爱好感被打分或点赞取代了。朋友最先变成了朋友圈的人数。
数字摄影不是小说故事性的,而是剧集插曲式的。智能手机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性来生成摄影,一种没有时间性深度的摄影、没有小说故事性广度的摄影、没有命运和回忆的摄影,即一种瞬间的摄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