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教授著作等身,2006 年11 月16 日,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士·畢靈頓博士宣布余英時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實在實至名歸。
本書是余教授最新的著述。余教授的文化史通釋,不但研究上層的經典 (如儒選) 而且也注重下層的民間思想,尤其關懷上、下層之間的互動。不但探索中國思想史的連續性 (continuities) ,而且也分析它的斷裂狀態 (discontinuities)。余教授過去的研究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中國思想史的幾個重大的變動時代,如春秋戰國之際、漢晋之際、唐宋之際、明清之際,這是四個最有突破性的轉型期。今天研究中國思想史不能不具備一種比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不能流入一種牽強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更多)
安徽潛山人,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升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律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漢代中外經濟交通》、《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與晚年心境》、《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現代儒學論》等。
......(更多)
序(董桥)
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从政治生态看宋明两型理学的异同
近世中国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
明清小说与民间文化
——柳存仁《和风堂新文集》序
原“序”:中国书写文化的一个特色
古代思想脉络中的医学观念
——李建民《生命医学》代序
环绕着“李约瑟问题”的反思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序
从“逰于艺”到“心道和一”
——《张充和诗书画选》序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侠与中国文化
关于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观察
後记
......(更多)
“哲学突破”在中国是以“心学”取代了“神学”,中国思想的一项主要特色由此奠定。后世程、朱、陆、王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先秦诸子的“哲学突破”是中国思想史的真正起点,支配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格局及其流变。“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是“礼坏乐崩”,也就是周代整体秩序的崩解。
春秋、战国的“士”是“游士”。“游”不但指周游列国,也指他们从以前封建制度下的固定职位中游离了出来,取得了自由的身份。章学诚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以前政教合一(“官师治教分”),士为职位所限,只能想具体问题,没有超越自己职位以外论“道”的意识。但政教分离之后他们才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于是“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