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是无法替代和复制的,也成为近代中国大学无法逾越的典范。本书并不单纯从思想史角度去解读蔡元培,而是借鉴记忆史的视角,通过对蔡元培自身、北大师生与社会舆论等不同层面的考察,聚焦于辞职、退隐和纪念等关键性事件,以抽丝剥茧地方式呈现出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的动态变化过程。
·
从纵向的历时性变化来看,本书在梳理蔡元培何以成为学界领袖的基础上,围绕着蔡元培的多次辞职(即1923年、1926年及1928年)为中心进行分析,希望回答的是这位担任过北大校长仅仅五年有半的蔡先生,为什么在其离校多年之后还能受到北大师生的爱戴,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们喊出北大“非蔡不可”的口号。在是否回校重掌北大的问题上,当事者、旁观者的评价和观察,都是分析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变迁的一面镜子。在蔡元培与北大师生、蔡元培与社会舆论的各种互动之中,其形象变迁之线索也大致被勾勒出来。蔡元培一生多次的辞职,去留之间的抉择,使得其形象一直处于变动之中。
·
从横向上看,本书稿从三个层面的来诠释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生成和变化:首先是作为被记忆者的蔡元培对历史记忆形成的主动影响,蔡元培在世期间始终是其形象和记忆的塑造主体;其次是与蔡元培有交集或等不同时代的参与者(各校师生、社会舆论等)对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的影响;最后是关键性事件对历史记忆形成的影响。
......(更多)
娄岙菲,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学术社群与近代中国社会。主编《大夏大学编年事辑》(上下),另于《教育研究》、《教育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多篇。
......(更多)
绪论
·
第一章 长校,1917~1922
第一节 现实境遇与思想资源
第二节 延揽人才与重塑学风
第三节 开出风气与酿成潮流
小 结
·
第二章 辞离,1923~1926
第一节 怀疑之声渐起:1923年辞职风潮
第二节 已有微词:1926年复职风波
小 结
·
第三章 淡出,1927~1930
第一节 北伐前后的南北教育界
第二节 蔡元培与北平大学区风潮
小 结
·
第四章 纪念,1917~1949
第一节 北大校庆纪念中的“蔡元培”
第二节 蔡元培纪念仪式之解读
第三节 作为思想资源的“蔡元培”
小 结
余 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