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我的老师们的光亮,是确定的,就在那里,过去在,现在还在。”
本书为作者在三十年里的持续记录,对贾植芳、章培恒、夏仲翼、骆玉明、陈思和、李振声六位师长行迹、心迹的描述,散为二十二篇印象记,聚合起来则是时间累积而延展开的生命契机,以及生命契机里的光影声色与家事、国事、天下事及人心事,烛现知识分子个人的文化情怀和现实关切。
每个人都有他的幸与不幸。在我的幸运里面,极其重要的是,年轻时候遇到了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老师。当时的感受,或许堪比“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现在去看,则远远不止于此,受益的方方面面,经过时间的淘洗,非但没有磨损,反而越来越清晰起来。我无法概括这丰富的给予,就借一个说法,给这本书一个名字:《启明》。它出自这样一段话:“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而像我们这样长期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几乎无法告知人们,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还是炽烈的阳光。”(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序》)对于我来说,源于我的老师们的光亮,是确定的,就在那里,过去在,现在还在。
——张新颖
......(更多)
张新颖
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作品有: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斜行线》;随笔集《九个人》《不任性的灵魂》《迷恋记》《有情:现代中国的这些人、文、事》《读书这么好的事》《漫长相遇:书和成长的故事》;诗集《在词语中间》《三行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等。
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更多)
i序“充实而有光辉”金理
i题记
1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
——琐记贾植芳先生
19个人命运和时代悲歌
23贾植芳先生的乐观和忧愤
31早春日记中的人与事
37香烟的故事
47点滴
——悼念章培恒先生
55写在废纸上的《洪昇年谱》
59怀念夏仲翼老师
75骆玉明老师
83一个当代知识者的文化承担
93民间的天地与文学的流变
105薪传
111一个文学研究者的自主创生意识
117活的文学史
121杂忆《逼近世纪末小说选》
——陈思和老师的几封信,我还记得的一点事
133不封闭缺口,宽、上、生
139陈思和老师的少年回忆
——《1966—1970:暗淡岁月》读记
167我的老师李振声
175写在《季节轮换》边上
181书之岁华
185关于《行将失传的方言和它的世界》的通信
197李振声老师的翻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