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近代史学者沈松侨力作。胡适倡导文学改良,章士钊代表“五四的另一面”,进步主义和保守主义精英们有着怎样的复调构想?从“中国的一日”到“一日的中国”,1930年代的生活叙事透露出大众怎样的国家认同?在一个盘踞土匪、列强、豪绅、军阀的宛西世界里,为了“活着”,各色生民又展开了哪些博弈与突围?本书从多学科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的风雨如晦,细看巨变之下的思想争锋、区域社会与身份认同。
......(更多)
沈松侨,汉族,1950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历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现已退休。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史及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河南省),曾出版专书《学衡派与五四时期的反新文化运动》及论文十余篇。
......(更多)
代 序
召唤沉默的亡者:我们需要怎样的国族历史?...... 1
上篇 思想与人物
一代宗师的塑造——胡适与民初的文化、社会 ........................................ 9
五四时期章士钊的保守思想 .................................... 41
中篇 政治与经济
从自治到保甲——近代河南地方基层政治的演变(1908—1935)...... 159
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 .................... 198
经济作物与近代河南农村经济(1906—1937)——以棉花与烟草为中心 ................................................ 283
下 篇 国族与国民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兼论民族主义的两个问题 ........................................ 347
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1895—1911) .................... 399
中国的一日,一日的中国——1930 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国族想象 ................... 460
后 记 ........................................................................ 531
......(更多)
晚清的“国民”论述,表面上是以挣脱奴隶状态、重赋“国民”以自由为标榜,然而,其所真正关怀的,并不是任何实质的个人解放,而是超脱于个人之上的国家巨灵的解放。“国民”,在这套论述形构之中,纵然剿袭了诸多自由民主体制之下“公民”所常具备的外在形貌,其实却绝无citizenship概念所不可或缺的政治主体性可言。
在缺乏社会、经济等下层结构的有力支撑下,要想依靠主政者的主观意图,强行推动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其情形犹如无源之水,可立而待其枯竭。无怪乎20世纪前期,河南地方基层政治组织的一再更张,也只能是在旧有结构上叠床架屋,无裨实际。从这种角度看,近代河南从自治到保甲的地方基层政治演变过程,与其说是政治的现代化,毋宁说是政治的内卷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