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
......(更多)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汤志钧,1924年生,江苏武进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
......(更多)
小识
第一章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乙、治国学之方法
第二章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第三章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第四章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章结论——国学之进步
附录一
一、志疑
二、讨论白话诗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
四、新诗管见(一)
五、新诗管见(二)
......(更多)
桐城派也懂得小学,但比较地少用工夫,所以他们对于古书中不能明白的字,便不引用,这是消极地免除笑柄的办法,事实上总行不去的。
我们更可知学术的进步,是靠着争辩,双方反对愈激烈,收效方愈增大。我在日本主《民报》笔政,梁启超主《新民丛报》笔政,双方为国体问题辩论得很激烈,很有色彩,后来《新民丛报》停版,我们也就搁笔,这是事同一例。
余论先秦子学,为“阶级之觉醒”,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见”,则此六百年之理学,亦可以一语括之曰:“大我之寻证”是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