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际,尚书省成为当然的宰相机构,是全国政务的汇总和裁决机关。而随着六部尚书的定型,全国所有的政务,也被集并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类,分而理之,有条不紊。六部的定型,不仅是尚书机构发展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随着文书行政的发展而成熟的表现。从此,将政务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类,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政务归口管理的有效模式,沿用至清末。甚至,吏、户、礼、兵、刑、工超越了尚书六部本身,成为一种概念化的政务分类标准。本书以“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政务运行机制演变”为题,立足于六部这一基点,围绕着尚书机构的源和流两个维度,从政务运行的视角切入,打破制度史研究中的朝代区隔,尝试从长时段入手对中国古代国家政务归口管理模式展开研究,并将行政体制转型中日积月累的微小变化,落实在政务文书形态的变化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隋唐尚书省以诸司(郎曹)为中心的运行机制的起源2.隋唐以前国家政务集并过程与尚书六部(尚书曹)的定型3.唐宋六部独立趋势及金元六部诸司体制的消解过程4.六部独立政务运行机制的成熟与明初宰相制度的废止。
......(更多)
张雨,1983年出生,河南南阳人。2002—2011年,求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博士学位。2011—2018年,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讲师、副教授)。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著有《赋税制度、租佃关系与中国中古经济研究》《唐代司法政务运行机制及演变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
......(更多)
绪言
制度篇:六部的生成与独立
第一章 尚书曹的出现及发展
一 尚书曹的出现与西汉尚书分曹
二 东汉尚书分曹及其标准的转变
三 东汉三公曹尚书职掌及其变化
四 尚书吏曹与三公曹关系新说
小结
附论:三署郎给事尚书与尚书郎的出现
第二章 郎曹的出现与尚书统郎新机制的形成
一 分置郎曹与曹魏尚书台分工重心下移
二 晋至南朝尚书统郎新机制的形成
小结
第三章 六部生成史的个案研究(上):尚书刑部成立的早期因素
一 汉晋间三公尚书的兴废与兼领刑狱的吏部尚书
二 “都官”的由来与两晋都官郎曹职掌的演变
三 南朝初置的都官尚书及其北方渊源
小结
第四章 六部生成史的个案研究(中):尚书刑部成立的西魏、北周因素
一 西魏大统六尚书十二部体制
二 北周六官府及“府置四司”体制
小结
第五章 六部生成史的个案研究(下):尚书刑部成立的魏齐因素
一 北魏后期都官、三公郎曹分掌司法政务的延续
二 北齐《河清令》所见司法政务运行机制的集并
三 尚书刑部的成立和隋初司法政务运行机制的集并
小结
第六章 六部的实体化:唐宋尚书省六部的虚与实
一 “部”的凸显与“省司”的流行:隋唐六部独立化的反复
二 从“省司”到“省部”:新因素下的元丰重建六部
三 六部称省与三省异同:元丰遗产及其对唐制的反哺
四 吏人分案和郎官省并:元丰后六部分工的重心下移与权力集中
小结
第七章 六部的独立化:省部关系的羁绊与消解
一 分司的消失:以“科”和“曹案”分工的金元六部
二 中书省与尚书六部:元明变革视野下省部关系的重构
三 从“子部”到“清吏司”:重建分司与明初六部的独立
小结
附论:从反思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旧札谈起
文书篇:公文形态与政务运行
第八章 南朝元嘉皇太子监国有司仪注的文书学与制度史考察
一 元嘉仪注校录及公文形态考释
二 元嘉仪注所见尚书省制度变迁与地方政务申奏
余论:隋初废三公府与三省制的确立
第九章 文书视野下的六部实体化:唐宋时期的奏抄(钞)与省符
一 从百司奏抄到六曹奏钞
二 从省符到部符
余论:六部的实体化及六部印的出现
附录一 唐胡演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
附录二 明清刑部称“比部”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