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还是抵抗?英雄还是懦夫?光荣还是耻辱?
★最后一位纳粹逃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一个关于人类尊严与勇气的故事
逃兵非死不可。——希特勒《我的奋斗》
我当然不是英雄,但我也绝不是胆小鬼。——路德维希•鲍曼
二战期间,被俘虏并被判处死刑的纳粹国防军逃兵有3万多人,大大超过了英美两国。 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在战斗过程中临阵脱逃,而是因不愿参与种族灭绝的罪行,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抵抗。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逃兵长期被斥为懦夫,受到社会的否定,但他们最终成功地揭露了军事法庭的不公正的真相,恢复了名誉。 本书通过最后一名逃兵路德维希•鲍曼的生平故事,讲述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1941年,19岁的路德维希•鲍曼应征入伍,被分配到驻守于法国的军营。第二年,他与同乡友人库尔特策划逃离军队,不幸失败,被判处死刑,后减刑释放,被再次投入战场。1945从苏军战俘营被释放后回到家乡,却遭到亲朋好友的唾骂,一度消沉,终日酗酒,又遭受妻子去世、家庭破碎的打击,其后终于振作,在贫困中抚养大了子女。受到前狱友的鼓励,他65岁时投入和平运动。70岁时成立了全国纳粹军事司法受害者协会,将为逃兵恢复名誉视为人生目标。在变化的社会舆论和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 2009年9月,德国联邦议会以全场一致的投票通过了逃兵名誉恢复决议。此后鲍曼继续从事和平运动,2018年以96岁的高龄去世。
本书以鲍曼一生为轴,以战后德国围绕恢复逃兵名誉之争为主要焦点,揭开了德国现代史中曾被视为“禁忌”的话题,也探讨了什么是人类的勇气和尊严。
......(更多)
对马达雄
1945年生于日本青森县。日本秋田大学名誉教授。专攻德国近代和当代教育史、德国现代史。主要作品包括《抵抗希特勒的人们》(中公新书,2015)、《第斯多惠研究》(创文社,1984)、《纳粹主义、抵抗运动与战后教育:战胜过去的原貌》(昭和堂,2006)、《德国:战胜过去与个体培养》(编著,2011),以及译著《反纳粹与抵抗的教育家:赖希韦恩1898—1944》(Ulrich Amrnk著,1996)。
译者
陈瑜,1993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学士,九州大学经济地理学硕士。现居上海。译作有池田义博《记忆高手》、 《文艺春秋》编辑部编《平成东京十二面相》等。
......(更多)
序言
第一章 军事法庭和平民士兵的反抗
1 希特勒的国防军 .
2 严酷的军法
3幸存的逃兵路德维希•鲍曼
第二章 纳粹判决依然有效、逃兵饱受谩骂
1 阿登纳的内政和地位稳固的军事司法官
2 依然有效的纳粹判决
3 逃兵路德维希•鲍曼的苦恼和绝望
第三章 “我们不是叛徒”——历史学家的支持和社会舆论的改变
1 重新振作的鲍曼和逃兵复权的动向
2 人们开始追悼逃兵
3 对纳粹军事司法的批判——施温格VS麦瑟史密特、维尔纳
4 “全国纳粹军事司法受害者协会”的成立
5 司法的变革和舆论的支持
第四章 恢复权利的逃兵
1 逃兵的复权成了政治课题
2 联邦议院外的活动与联邦议院的变化
3 逃兵实现复权——《纳粹不当判决撤销法修正法案》
4 鲍曼最后的斗争——调查研究书《最后的禁忌》
尾声
后记
......(更多)
法不溯及既往这条原则是指,新法的效力不适用于发生在该法生效之前的行为。“人道罪”由纽伦堡审判首次提出,是指数量过于庞大,以致必须破坏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才能一一裁决的“包括纳粹犯罪在内的犯罪行为”(芝健介)。“联合国管理理事会法第十号文件”(1945年12月)对“人道罪”作出了具体规定,之后的后续审判以及德国国内的审判都引入了这一罪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