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冷战的故事

冷战的故事
作者:王缉思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04
ISBN:9787222236448
行业:其它
浏览数:5

内容简介

国际政治学者、冷战“同龄人”王缉思新著

全景式视角看冷战,洞见未来国际局势走向

将历史化为故事,讲述大时代下普通人的命运

从常识出发,看冷战逻辑如何塑造了今日生活

◎作品看点

★ 国际政治学者、冷战“同龄人”王缉思教授新著。作为研究国际政治40余年的学者,作者王缉思教授不仅专注于美国问题、亚太问题的学术研究,而且一直从事实际战略和政策研究,与多位冷战时期参与决策的中外知名人物有过交流与合作。同时,作为冷战的“同龄人”,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冷战息息相关。国际政治研究的广阔视野与个人成长的经历,共同写就了这部兼具“年龄优势”和“人脉优势”的“冷战的故事”。

★ 纵向的时间线索与横向的专题分析,多角度观察冷战。在结构上,本书前两章采用传统时间线索,讲述冷战发生、发展并最终走向谢幕的主要过程。在刻画冷战的历史框架后,后四章以横向专题展开,将观察视角扩展到第三世界、世界思潮、文化、科技,以此展现冷战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分析影响冷战走向的不同因素,看到政治的复杂之处以及国际关系的兴味之所在。

★ 突出国际秩序与国际规则,重新审视冷战。不同于其他同主题著作,本书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是突出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作用。在国际政治中,除了国家实力,重要的因素还有不同的规则和人心向背。不同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不仅是实力地位的变化,更是其所代表的思想观念、经济制度、行为方式的变化。

★ 材料来源的客观与国际研究的特有视角,从大国国内政治看国际关系。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资深学者,作者查阅了该领域大量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国家的解密档案,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材料来源的客观性和分析的有理有据两方面力求做到严谨。同时,作者也充分吸纳了长期研究所得,从相关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看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 理解看待冷战的观念和立场,从比较政治学视角看国家间关系。什么是“好国家”,什么是“坏国家”?判断“成功国家”的标准有哪些?决定国家敌友远近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大国如何看待小国,小国又如何驱动大国?从观念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我们所谓的“好国家”与“坏国家”。

★ 从常识出发,讲述冷战大背景下千百万普通人的故事。理论可以使纷繁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但是理论本身的简约性和排他性也容易让人不屑于深入事实的复杂性。本书讲述的冷战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常识出发,透过那些大事件、大人物,最终关注的,是受到冷战大环境影响的千百万普通人的命运,他们的爱和恨,他们的当年,以及他们的未来。

★ 在 “后冷战时代”,从冷战的逻辑看今天的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我们仍然生活在冷战这个大时代所塑造的世界格局中,原有的“主义之争”正在被“身份政治”取代,“我们”和“你们”也变成了族群之别、肤色之分、文化之异,许多国家之争也早在冷战时期就埋下了种子,冷战的逻辑仍在延续。回顾冷战,看到其偶然和必然,进而展望一个祛除“新冷战”的时代。

◎学者推荐

什么是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就是“故事”。不过,讲历史和讲故事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历史”是学术殿堂里专业人士讨论的学术性问题,而“故事”是学术问题的普及化、大众化。

缉思兄研究的是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在我看来,但凡国际关系研究的大家,必定具有历史研究的深厚底蕴,唯有如此,观察现实国际关系才会更透彻、更深邃,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流和对话。同时,关注现实的研究者只有深知当下问题的焦点在哪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讲起故事来才更有针对性、才能 “对症下药”。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

冷战是影响20世纪后半叶乃至当今世界的重大事态。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冷战”这个词在国际政治学界乃至大众中又流行起来,讲“冷战的故事”正当其时。

王缉思教授的学术实践是很独特的。他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一直从事有实质意义的战略和政策研究,同国际上的相关政要、学界也有广泛深入的交往,由他讲述的冷战故事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作者介绍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荣休讲席教授,中华美国学会荣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国外交、亚太安全,著有《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大国战略》《大国关系》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景式全球变迁角度重新审视冷战,通过讲述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剖析冷战的起源、发展和落幕,以及两大阵营各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如何影响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与冷战的最终格局;跳出两大阵营的窠臼,将视角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观察它们的发展道路与内外政策如何影响了冷战的走势;探讨冷战时期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变迁如何成为搅动世界风云的基础性因素。最终,本书试图超越冷战本身,透视当今所谓“新冷战”,追溯在冷战时已埋下种子的今日冲突的根源。

作为冷战的“同龄人”,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冷战息息相关。在理论之外,作者深入纷繁的史实,将冷战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去关注千百万普通人的过去与未来,从根植于恐惧与痛苦的历史记忆出发,展望一个祛除“新冷战”的时代。

......(更多)

作者简介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荣休讲席教授,中华美国学会荣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国外交、亚太安全,著有《世纪政治的终极目标》《大国战略》《大国关系》《冷战后的美国外交》等。

......(更多)

目录

序言 冷战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第一章 冷战的缘起与过程

前夜:雅尔塔开启的战后国际秩序

帷幕拉开:美苏互为主要对手

正式开始: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冷战前传:双方的敌意与势力范围划分

阵营形成:凯南的“遏制”与日丹诺夫的“两大阵营”

核威慑:冷战之所以没有成为热战

军事对抗:柏林危机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东亚(1):新中国成立与“一边倒”政策

东亚(2):冷战背景下的热战

松动: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调整与美国的回应

危险的赌博:古巴导弹危机

“准冷战”:冷战格局下的中苏论战与冲突

战略平衡:美苏热线与缓和

新格局: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二章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与分裂

美国的反共主义

美国的种族问题与冷战

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冷战刺激下的美国经济与技术创新

旧金山和约与日本的经济崛起

德国的重建

保住大国地位的英国与法国

欧洲一体化

赫鲁晓夫的改革

僵化的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民族分裂的前兆

剧变前夜(1):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

剧变前夜(2):匈牙利、东德与保加利亚

剧变前夜(3):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与罗马尼亚

第三章 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革命与局部战争

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

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中东战争

石油危机

伊朗伊斯兰革命

印巴冲突

苏联与阿富汗战争

非洲的冷战与热战

“东亚四小龙”与东盟

美国对拉美的影响与干涉

古巴的革命输出与拉美的社会主义试验

柬埔寨内战与中越关系

第四章 冷战的尾声

国际结构的变化与全球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里根的改革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美国凭借优势发动“新冷战”

冷战落幕的先声:美苏“新缓和”

单极世界的雏形:从阿富汗撤军到海湾战争

中美苏大三角(1):美国与中国交替成为“顶角”

中美苏大三角(2):在苏联剧变下无疾而终

铁幕消失:“柏林墙”倒塌与德国统一

转折与高潮:东欧剧变

冷战的落幕(1):苏共倒台

冷战的落幕(2):苏联解体

冷战的终结:几家欢喜几家愁

冷战的代价: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

第五章 冷战与世界思潮、文化和科技

冷战与民族主义

冷战与社会主义

西方自由主义的潮起潮落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义

“人心之争”:生活方式与文学艺术

罗马俱乐部报告与环境主义的兴起

冷战背景下的技术竞争与合作

“文化冷战”与对立的宣传

第六章 冷战的续章与反思

美国的“同盟体系”

“好国家”与“坏国家”

日益突出的身份政治

席卷全球的“民主化浪潮”

历史没有终结

命运多舛的乌克兰

走向“新冷战”?

附录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书目

后记

......(更多)

读书文摘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