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获得内心自由?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的必备条件是,勇于承担责任和对自己负责。
·与荣格、阿德勒、弗洛姆齐名的心理学大师,层层剖析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难题。
·在焦虑充斥的时代,学会化解内心的冲突,活出全新的自己。
·知名译者、苏州大学教授潘华琴长篇导读推荐。
----------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写给普通人的心理自助书。
本书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一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形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服从型选择了迎合他人,攻击型选择了对抗他人,超脱型选择了远离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迂回的补偿和逃避,非但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理内心的孤独、疯狂和迷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更多)
卡伦•霍妮
Karen Horney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先驱,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生物决定论。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等。
潘华琴
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西方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文学言语的私有性》,译著(与他人合译)《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等。
......(更多)
前言
序言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和消除冲突的尝试
第一章 尖锐的神经症冲突
第二章 基本冲突
第三章 迎合他人
第四章 对抗他人
第五章 远离他人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第七章 外化
第八章 维持虚假和谐的辅助方式
第二部分 冲突未解决的后果
第九章 恐惧
第十章 人格退化
第十一章 无望
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更多)
当人们感到不被理解、挫败时,就会感到无能并想逃避。这种感觉在恋爱或婚姻中是极不好的,尤其是产生了绝望感时。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报复的渴望就会悄然而至;一方就想扰乱另一方的生活,最常见的方式是不忠,不忠一直都是一种报复行为。的确,不忠的伴侣总会通过谈论爱情和感觉,来为自己辩解,但是我们知道这些感觉和情愫的意义一它们跟优越感的目标总是一致的,只能被当作借口。
看这一篇文章你就大致了解这本书里面写什么了。
是否后天的经历毫无价值?我们是否曾经并一直危害提时代的境遇所指引和决定?
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已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オ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植根干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墓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虛弱而不堪一击。
一个人把自己构思成理想的形象 是因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 理想化意向显然是用来抵消他可憎的真实形象 但是 把自己抬得那么高以后 他便不能容忍真实的自我 甚至还会引起自我愤怒和鄙视
如果早起的境遇不是太压抑儿童的自然成长,后天尤其是青春期的经历会对其个性起到定性的作用
内心压迫感的强度取决于理想化意象的权威对患者人格的钳制程度,对这种压力作用作再高的估计也不过分。
他觉得别人随时会欺骗他 贬低他奴役他击败他,所以必须时刻提防 把自己与他人比较 但这不是出于虚荣心和任性 而是不这样做不行 由于在心底深处他感到虚弱 他必须寻找出一点东西来使自己感到比别人优秀。
所有这些恐惧都源于患者未解决的冲突。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最终获得人格的整合,就必须把自己暴露在恐惧面前,所以它们也是我们直面自己所遇到的障碍。它们如同炼狱,我们必须在那里徘徊,最后才能得到救赎。
我们周围真诚完整的人少得可怜,以至于无法给我们自身的溃散提供对照。
那么,一个人把内心的束缚外化,能得到什么好处呢?这是因为,他认为只要他相信压力来自外部,他就能够奋起反抗,即使只是做一种思想上的保留。同样,他既然认为限制是外在强加的,自己就能设法避免,这可以维持一种自由的幻觉。
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自我孤立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畈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他毫无自卫能力,有如一头困兽,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办法一一逃跑和躲藏。
如果早起境遇的影响很大,足以把孩童塑造成一个死板僵硬的类型,那么任何新的人生经历都不能消除这种影响。部分原因在于其所受的严厉管束使其不能接纳任何新的人生体验。……部分原因在于他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对待任何新的人生体验,……而新的人生体验将只会使他旧的思维模式得到加强。
所有离群者的共同点在于某些极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帯着一种主观兴趣来看待自己,就好像看待一件艺术品。也许最好的描述方式就是,他们以“旁观者”态度对待自己,通常也以这种态度对待生活。因此,他们可能常常是自己心理过程的杰出观察者。
患者一方面文弱,敏感,富于同情。而另一方面又粗鲁自私
然而,这种动力能源于他对内心自由、幸福和发展的渴望,以及下面这种认识:每一种神经症问题都会阻碍他实现自我。
依从型人在看着自己同伴时会默默地问“他会喜欢我吗?”。攻击型人想知道“他是个多强劲的对手?”或“他能为我所用吗”,而离群者首先关心的是“他会干扰我吗?他会想要影响我或让我独处吗?”
神经症的内驱力是强迫性内驱力。强迫性内驱力是神经症特有的,这种驱力产生于孤独、无助、恐惧等感觉,产生于与他人的敌对情绪。不仅如此,它们还代表了患者用来应付生活的一些手段,它们追求的主要是安全感而不是满足;它们的强迫性起因于潜伏在它们之后的焦虑不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