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用边际效用规律来论证需求规律,并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建立分配论,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然后进行经济学分析。
本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导言”介绍了经济学的实质、经济规律、经济研究的次序与目的;第二篇“若干经济概念”解释了财富、生产、消费、劳动、必需品、收入、资本的概念和内涵;第三篇“论欲望及其满足”分析了欲望与活动的等级、消费者需求的等级、欲望的弹性、立即使用和延缓使用的选择、价值与效用;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了土地的肥力、人口的增长、人口质量、财富的增长、工业组织。第五篇“需求、共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包含市场、需求和供给的暂时均衡、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给的均衡、资金的投放与分配、连带需求与复合需求、连带供给与复合供给、边际成本和价值的关系、边际成本和农产品价值的关系、边际成本和城市土地价值的关系、垄断理论等。第六篇“国民收入的分配”讲述了分配概论、劳动工资、资本的利息、资本与经营能力的利润、地租、进步对价值的一般影响等。
......(更多)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在他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
......(更多)
......(更多)
他在本书的开头写道:"现在,我们终于要认真地来研究:所谓'下等阶级'的存在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就是说,是否必然有许多人生来就注定要做苦工,为別人提供美好和文明生活的必需品;而他自己却因贫困和劳苦一点不能分享到这种生活。
所以,再好的经济学思想,如果不能变成数学模型,就会被人遗忘,而再浅薄的经济学思想,一旦它变成了数学模型,就有机会进入主流学派而可能流传下去。这里,主流学派本身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坏,它是指一代又一代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因而流传下来的东西。
由于经济学家将经济学数学化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所以最初数学化的经济学思想往往是最浅薄的经济学思想,而一些高深的经济学思想,例如四颗和哈耶克的思想就因为很难变成数学而至今仍大多是没有数学模型的思想,因此数学模型的优点并不意味着所有经济数学模型都比没有数学模型的思想高超。
一、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人的日常活动的动机,可以通过衡量动机的结果来衡量动机本身;
虽然有些常常与贫困相伴而来的苦难并不是贫困的必然结果,但是,一般说来,“穷人的祸根就是他们的贫困”。所以,研究贫困的原因就是研究大部分人类堕落的原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