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大风将尘土和几个中学毕业生,卷到黄土高原的椿树峁。在这里,他们掏地,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借衣服给后生娶婆姨;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这些经历给他们饥饿、寒冷、迷茫的苦难岁月以慰藉和希望。乡民的善良真朴,打动了怀揣不同梦想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也在对高原的敬畏中,理解了渺小与永存。
作者运用了纯正地道的陕北方言,既显示了与那一方水土无法割舍的情感关联,也很好地再现了陕北地区的风情生活画卷。
编辑推荐
1.生动有趣
对于人生中那段特殊经历,作者既无哭天喊地,也无激情燃烧。他善于把平淡生活中的场景描写得生动,有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因为饿而导致的一系列关于吃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笑中含泪。
2.直击心灵
读完本书,会让您感动于陕北淳朴善良、豪放热情的乡民;感动于一群灵动可爱、渴求知识的孩子;感动于那些在逆境中执着于改变命运的青年,“即使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机会,也要做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3.文笔优美
作者写景如身临其境,叙人物如闻其声。文心通透,文笔优美。有刻意处却无雕琢迹,其意其情淋漓尽致。书中还运用了当地方言,生动再现了陕北地区的风情生活画卷。正如读者评论说:“陕北的味道太足啦,婆姨、老汉、碎娃、队长、书记一路道来沒啥刻意,个个都活生生的,让人感觉是亲临其境。厉害!
......(更多)
谢侯之,原名谢渊泓。北京人。1969年到陕西延安万庄大队椿树峁小队插队落户。1973年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197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1983年赴德留学,获博士学位。曾在柏林工业大学信息系任教。
“谢侯之”这个笔名,是由他年少时在陕北的外号“谢猴子”而得名,以此谐音的笔名,给自己的人生以定义——远方的陕北,在他的生命中,是根一样的存在。
作为一个计算机博士,他却讲的一手好故事,文笔也极好,文字耐得住一品再品,亲切有趣又接地气。其散文《乡学》发表于公众号“陕北文化”,阅读量10万+,读者有评论“文字功夫极好”“感情太真,文笔太美,味道太正,看的心里颤颤的”“经得风霜,方有此等真文章”“真干净!心净!字净!”“文章朴实,震撼心灵”等。
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知心好友,物理学家史砚华评论他“一流文章,动情勾魂”“你真是个散文家”、文化学者王克明的评论则为“虽然飘上了数学那片云,但骨子里是个诗人,也始终是个诗人”,他本人却不以为然,认为写作只是性情中事,有感而发。
......(更多)
序一
序二
我们在山里落户插队
我的黄土高原
曾经的土地
延安的小雨
冬月
乡学
椿树峁
一万米高空
烧酒
关于吃的故事
想起大山深处
细细小雨的椿树峁
挂一个白色月亮
井沟坝
走城
刘学文娶婆姨
鬼头
谷子熟了的时候
山道那个夜晚
山里
野草
三爹
史铁生
后记
......(更多)
中国人在人面前说出自己是酒鬼,能喝爱喝,小事一桩。尤其是诗人,还争着做酒鬼。而且好诗一般都是要先喝后作,或现喝现作的。以李白诗里招出来的情节,都是酗酒,这在德国,家里人一般是要去报警的。中国诗人们却都得意地写进诗里,后人也都钦佩得五体投地,那是社会公认的豪举。而德国的歌德席勒什么的,诗里都不招惹酒这个词儿,更不敢宣称作诗得非喝酒不可了。
夏季里,家家碗里整天都是菜。种的青菜,挖的野菜,搂的绿叶,煮的草根。屎拉出来也与别处不同,不是黄的,竟是盈盈碧绿。站起来回头一看,地上像堆了一团成色极高的翡翠。很干净,没有脏的感觉。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丽的屎。
......(更多)